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1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不丟主産區地位做好主銷區功課

  • 發佈時間:2014-10-28 02:31:53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張艷玲

  今年初,四川省成都市專門成立“菜籃子”工程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以市長為組長,市發改委、市農委、市財政局等17家單位為成員,統籌合力推動“菜籃子”工程建設。隨著多個配套文件的出臺,成都“菜籃子”工程建設進入新一輪高速發展期。

  穩面積增單産主産區地位不能丟

  成都平原優異的農業稟賦和獨特的水旱輪作傳統奠定了其冬春蔬菜主産區地位。35萬畝常年基本菜地之外,每年秋收之後,90萬畝稻田變菜地,大宗蔬菜生産進入活躍期。與不斷向外延伸的工業觸角不同,成都一直將自給作為“菜籃子”建設的應有命題,先後建立了大宗蔬菜基本保有量和生豬最低保有量制度。

  今年,自給目標在成都市《關於進一步統籌推進菜籃子工程的意見》中被進一步明確:“到2017年全市蔬菜旺季自給率穩定在90%以上,淡季自給率穩定在70%以上,豬肉自給率達到70%以上。”抓牢生産能力建設就牽住了“菜籃子”建設的“牛鼻子”,一條穩面積、增單産、降損耗的綜合發展道路逐漸清晰起來。

  成都市農委主任徐興國表示:“人進城了地還在,我們就鼓勵留在土地上的人進行規模化、標準化、組織化生産;城郊菜地轉型了,我們就調整産業結構發展遠郊菜地。”目前,成都有5畝以上的蔬菜種植戶近6000個,蔬菜專業合作社超過500個,組織化、規模化、標準化的生産方式逐漸成為主流。近10年來,成都蔬菜總産量穩定在530萬噸左右,每年除滿足本市需求還外銷100余萬噸。

  基礎設施和科技支撐是成都“菜籃子”生産能力提升的兩大抓手。5年來,成都市用於蔬菜生産基地建設的各項財政資金達13.4億元,各項良種補貼的支援、相關科研支援政策的出臺、覆蓋主産區的農業科技資訊服務站點建設都為成都“菜籃子”注入持久動力。

  從今年起,成都市每年在價格調節基金預算中安排1.5億元專項用於菜地的基礎設施提升,並對達標的基本菜地作為基本農田進行保護。

  緊密的區域合作也在加強。目前,成都已在川內兄弟市(州)合作建立了20萬畝蔬菜基地,以彌補季節性蔬菜品種短缺。

  編織市場流通大網為“菜籃子

  ”減負

  成都既是“菜籃子”産品的主産區又是主銷區。不管是淡季找貨源,還是旺季找市場,都離不開一個暢通、高效的市場流通體系。處於農産品流通鏈條中心環節的批發市場是一個重要的著力點。

  成都農産品批發市場的擴張始於上世紀90年代,隨著一批億元龍頭市場快速崛起,市場輻射區域日益擴大,逐步形成了以大型農産品批發市場、中型農産品批發市場和産地農産品批發市場為主的農産品批發體系和産區、銷區和集散地市場相結合的農産品流通網路。

  去年7月,成都發生暴雨災害,本地大量蔬菜受損嚴重,市場上八成蔬菜價格大幅攀升。成都市農委迅速組織動員各大批發市場及時調運外地蔬菜入蓉,以填補市場空缺。幾天時間,進入成都市場的外省菜高於平常總量的80%,蔬菜價格隨之回落。

  “在商業資本的積極參與下,成都農産品流通幹渠縱橫交錯,而擔負著‘最後一公里’的城區零售網路建設則更多的需要政府下功夫。”成都市農委市場處處長黃挺表示,近年來,成都進行標準化市場建設改造;支援農産品生産龍頭企業建設直銷網路,鼓勵中心城區菜市場開展“農場對接”;對提供經營場地用於農民專業合作社、生産基地蔬菜直銷的菜市場給予補貼等。

  運用市場化手段,成都益民菜市與合作社、農業企業合作,使其蔬菜價格比主要農貿市場蔬菜銷售均價低10%~15%。截至2013年上半年,對益民菜市的補貼累計高達1.4億元。

  探索風險應對機制讓産銷兩頭受益

  要避免“菜貴傷民,菜賤傷農”,建立一套風險應對機制十分必要。

  伴隨著農産品品質安全監測網路向村一級深入,成都“菜籃子”資訊監測的觸角也不斷延伸。

  今年4月,致力於搭建産銷資訊平臺的成都“菜益通”開始運作。平臺負責人劉長德介紹,通過“菜益通”可以了解到全市5000多個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的種菜資訊、上市時間、預期價格等。

  每月初,一份關於上月“菜籃子”産品價格運作報告就會送到“菜籃子”領導小組相關人員手中。通過提前研判,啟動應急預案,促外調,保內銷,使可能發生的滯銷“事故”悄然平息。黃挺介紹,今年4月的蒜薹行銷,7、8月的伏季水果行銷便是根據生産、市場資訊預警提前介入的“危機公關”。

  保險的托底功能也被創造性地用於市場風險的防範。去年,成都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率先推出蔬菜價格指數保險、生豬價格指數保險,政府補貼保費,以此保障“菜籃子”産品的穩定供應。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