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企業做不了的事
- 發佈時間:2014-10-27 05:53:33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把在國外實驗室“襁褓”中的技術“寶寶”抱來,精心哺育調養,最終讓它變成市場上極有競爭力的“大將”。這個過程中,要撥開層層技術迷霧慧眼識珠,巧妙化解智慧財産權等掣肘因素,還得克服一系列難以預料的技術落地障礙等等,這是譚鴻鑫和他的科威國際技術轉移有限公司團隊每天都要面對的事。
譚鴻鑫講了一件他們團隊最近的得意之作:膨脹機被廣泛應用於氣體加工、發電工程、能量回收等領域。可現在廣泛使用的膨脹機往往效率不高,能量浪費在所難免。“就拿天然氣管道來説,用高壓運輸,到用戶那裏則是低壓,這個過程中往往造成壓力能的白白浪費。有沒有一種設備能充分利用廣泛分佈于城市各個角落的壓力能,真正做到節能環保呢?”譚鴻鑫的這個問題,其實是行業轉型升級過程中一個強烈的訴求。
帶著這種訴求,敏銳的科威團隊在美國一個大學的實驗室裏發掘到了一種新型的轉子式膨脹機技術的原型,引入我國進行了針對性應用研究,再以這個技術吸引來投資者,于去年年底孵化出了無錫玄同科技有限公司,大闊步地開展産業化。這個在很多應用領域填補了技術空白能夠將效率提高10%、成本只有傳統設備一半的新型膨脹機,落地無錫不久就吸引來國內知名能源企業的合作。
像這樣的案例,對於已經走過十餘年國際技術轉移之路的科威來説,簡直不勝枚舉。他們不僅幫助國內企業引來國外好技術,將國內技術送出國門,還實現了“兩頭在外”——將一項外國的技術轉移到國外另一個國家。“不少日本、印度等國的企業都通過我們尋求技術轉移。”譚鴻鑫説。伴隨著技術轉移業務在世界範圍內的落地開花,“科威”這個中國技術轉移品牌也開始得到國際的認可。
現在,科威每年的技術轉移服務收入能夠達到2000萬元。儘管如此,在譚鴻鑫這位技術轉移“老將”眼裏,業務卻是越來越難做了。“過去,市場對技術的需求很簡單,一個高壓鍋都能轉讓。而現在,産業升級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往往不是一個技術就能解決,而且獲得這些技術也越來越不容易。”
除了市場對技術的需求不斷提升,人才問題也是一大挑戰。儘管“國際味”十足的科威團隊博士碩士一籮筐,可他們對人才的需求依然十分迫切。“技術轉移這個行業,人才流動還是很大的。有一定積累的人才很容易被其他機構以高薪挖走。”
在譚鴻鑫看來,要解決人才短缺問題,就必須通過政策營造一個更好的從業環境,使人才獲得充分的職業認同和成就感。“做技術轉移行業的人多是一些複合型優質人才,要讓這些人才發力,就必須讓他們在職業中真正得到發展,而不是簡單的生存。”
面對這些難處,譚鴻鑫一點兒都不怵。“我一直都是樂觀的人,相信問題一定沒有辦法多。現在國家越來越支援我們這樣的技術轉移機構,對我們來説是一個很大的機遇,我們也一直在學習、思考,如何搭上國家創新驅動的車,快步發展,幫助更多企業做他們完成不了的事。”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