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産城融合應多元推進

  • 發佈時間:2014-10-27 05:53:27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魏後凱指出,産城融合是城鄉規劃發展的一種理念和思路,是工業化與城鎮化有機融合的有效形式。各地發展情況不同,産城融合也應該是多元化的。

  魏後凱認為,一個工業園區的有效規模一般是10到20平方公里,太小了不能發揮集聚規模經濟效應,太大了就存在配套問題。由於最初的定位以工業為主,青島、大連等我國第一批1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最早遭遇這個問題。隨著招商引資的推進,産業規模越來越大,土地越來越不夠用。一方面是配套服務跟不上,産業與城市發展不協調;另一方面,缺少商貿服務和居住區導致開發區“有業無城”,一到晚上就空了,一系列問題也隨之産生。

  事實上,在産城融合的概念提出來之前,各地已有所實踐。隨著規模擴大,一些老的開發區逐漸向現代化新城區方向轉變。比如位於亦莊的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也有商業樓宇和住宅,實際上就是按照一個現代化的新城區、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來規劃的。

  魏後凱認為,産城融合是指産業與城市融合發展,重點就是要將産業園區與現代城市建設有機融合起來,這是我們在改革開放以後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探索出來的一種行之有效、符合中國特色的發展路徑。這一概念的範疇很廣,從大的角度來看,産城融合是推動城鎮化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實現工業化與城鎮化融合互動的有效形式。工業化為城鎮化提供産業支撐,城鎮化則為工業化提供空間載體。

  魏後凱認為,總體上看,隨著工業園區的發展,我們在不斷向産城融合方向推進,産業發展層次提高。從産業的角度看,工業園區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産業園區化。園區化就是産業進園,它只能解決産業集聚問題。有的園區招商引資來者不拒,沒有解決産業的關聯性和功能定位問題,就好像“一個麻袋裝著一大堆馬鈴薯”。“麻袋”是園區的邊界,“馬鈴薯”就是招商引資來的企業。把麻袋一打開,馬鈴薯都散了,説明園區內是有企業無産業,有項目無産業,企業之間缺乏有機聯繫和合理分工。

  第二階段是産業鏈式發展。就是要形成園區的主導優勢産業鏈。比起園區內企業只是地理空間上的扎堆,産業鏈的形成將有利於提升園區産業的競爭力,沿海地區在這方面起步比較早。

  第三個階段是形成産業集群。園區內不光有産業,還有大批仲介機構、社會組織等,共同形成網路來支撐園區發展。這也是産業園區發展的高級階段。

  魏後凱強調,並不是每個産業園區都能夠打造成産業集群。由於各地的發展階段不一,産業類型不同,産城融合也應該是多元化的。産城融合更多的是城鄉規劃發展的一種理念和思路。比如當産業園區規模較小時,可以是城市的一個專業化功能分區。當産業園區做大後,可能會向現代化的新城區發展。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以複合發展的理念,強調土地的複合利用,實現生産、生活、生態的融合,減少大規模的通勤。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