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應積極推進TPP和RCEP談判

  • 發佈時間:2014-10-23 22:30:38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于新宇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年來,中國在積極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談判。然而,部分國內專家和學者出於地緣政治而非經濟因素考慮,對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談判保持高度警惕,將其視為美國試圖遏制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之舉。對於參與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談判問題,應從多方考慮。

  貿易支援率

  讚駁交織,談判形勢複雜

  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最初是新加坡、汶萊、智利和紐西蘭4個國家于2005年發起的一項動議,美國于2008年接管並將其升級為大型區域協定,現已吸收日本、加拿大、墨西哥等主要經濟體,南韓和泰國也有意加入。

  如今,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談判正面臨錯綜複雜的局面,各方圍繞自身利益展開博弈,特別是美日等國的交鋒幾近白刃戰。

  最新民調顯示,美國和日本民眾壓倒性地反對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2014年9月17日,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發佈多國關於國際貿易的重要輿情報告。調查結果顯示,儘管全球普遍支援貿易,但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樂觀程度遠高於發達國家。即便在發達國家中,日本和美國對全球貿易利益的觀點也最為悲觀。

  例如,19%的全球受訪者認為貿易不利於本國就業,持同樣觀點的美國和日本受訪者比重則分別高達50%和38%。與此類似,僅21%的全球受訪者認為貿易使其收入降低,美國和日本相關受訪者比重則升至47%和37%。僅10%的日本受訪者認為貿易有助於提高收入,美國相關受訪者比重為17%。從全球來看,認為貿易有利於提高收入的人數和持相反觀點的人數為2:1。上述觀點使日美兩國與越南、馬來西亞、秘魯和墨西哥等其他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成員形成鮮明對比。

  在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成員中,越南民眾最青睞貿易,95%的受訪者表示貿易有利,78%表示貿易創造就業崗位,72%表示貿易提高收入,31%表示貿易降低物價。在各方面(降低物價除外),越南相關受訪者比重均高於接受調查的其他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成員。

  馬來西亞緊隨越南,87%的受訪者認為貿易有利,57%認為貿易創造就業崗位,47%認為貿易有利於增加收入,僅9%認為貿易降低物價。

  在這份調查中,墨西哥緊隨日美,成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成員中對貿易青睞程度最低的國家。僅43%的受訪者認為貿易創造就業崗位,31%認為貿易增加收入,24%認為貿易降低物價。儘管如此,墨西哥上述比例仍高於日本,後者僅15%的受訪者認為貿易創造就業崗位,僅10%認為貿易增加收入。

  美國民眾對貿易的評價僅僅略高於日本,20%的受訪者認為貿易創造就業崗位,17%認為貿易增加收入,35%認為貿易降低物價,在接受調查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成員中佔比最高。

  值得關注的是,和發展中國家相比,貿易更容易拉低美日等發達經濟體的物價。整體而言,美國人對貿易的支援率最低,僅68%的受訪者認為貿易有利;日本為69%;全球為80%。

  調查顯示,日美政府在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問題上遭遇的國內反對最為強烈,最大的反對力量恰恰可能來自安倍首相和奧巴馬總統本人所在政黨。

  安倍所在的自民黨與反對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的強大利益團體關係密切,特別是農業遊説團體。儘管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文本仍處於保密談判階段,外界所知細節甚少,美國國會許多民主黨議員仍不斷猛烈抨擊該協定,奧巴馬亦未能獲得至關重要的快軌授權。有望成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希拉裏則表示,國會在當前政治環境下或無法批准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

  立場利益

  中國的立場

  面對當前形勢,中國應積極考慮早日參與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談判,以便對有關進程施加更大影響力,保持亞洲經濟的積極活力。

  國際社會普遍認為,中國雖已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卻似乎樂於坐視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自由發展,不給自己留下一隅之地。對於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言,這是否是一個明智選擇?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究竟是競爭還是互補關係?一旦在這些大型區域貿易協定的細節上出現失誤,或嚴重損害亞洲的區域經濟基礎設施,乃至中國自身的更長遠利益。

  美國政府強調,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旨在為未來的貿易和投資協定設定最高標準,包括可能影響智慧財産權、勞工和環境規則、國企待遇等一系列敏感議題的準則。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或借此影響未來諸雙邊談判框架,幫助陷入停滯的多哈回合談判建立平臺。又鋻於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在大部分領域被視為全球標準的標桿,設定此類高標準顯然符合美國利益。

  然而,部分國內專家和學者對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長期持懷疑態度,認為其是美國遏制戰略的一部分。

  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被宣揚為一項惠及全球經濟的21世紀高標準協定,也被視為美國加強自身亞太地區戰略利益的重要舉措。在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談判風生水起的同時,美國高調宣佈“重返亞洲”和“亞洲再平衡”,這一事實恰恰佐證了上述人士觀點——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是美國戰略的一部分,旨在檢驗美方日益增強的區域影響力。在國企角色和智慧財産權方面,鋻於越南和馬來西亞等國家的立場更接近中國而非美國,雙數觀點或可在兩國身上得到驗證。

  事實上,哪方觀點正確並不重要。更重要的問題在於,當前中國正積極參與和推動以東盟國家佔多數成員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談判,今後在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問題上將持何立場?

  目前中國尚難達到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正在商談的高標準,國企、政府採購規則和嚴格的智慧財産權保護要求都是潛在的絆腳石。

  但中國並非唯一難以達到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高標準的國家。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談判成員是一個多元集合體,國家規模和發展水準迥異。越南、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均設有享受政府優惠待遇的重要國企;馬來西亞總理在大選中勢力日微,被人譴責出賣國家利益;越南等國家將面對遵守嚴格勞工、法律和環境規則的挑戰;加拿大、日本、美國等“高標準經濟體”傾向農業利益的保護主義情緒高漲;在試圖推翻對保護農業利益的歷史性支援方面,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遭遇的反對尤為高漲——日本農業團體既可成就一個政黨,也可毀滅一個政黨。

  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相比,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被認為靈活性更低,妥協餘地更少。但考慮到談判成員的多元化和已然升溫的緊張形勢,上述問題不應被視為中國不可逾越的障礙。從歷史看,發展中國家的繁榮程度越高,責任意識越強,腐敗程度越低;從短期看,更嚴格的標準或不符合中國當前戰略目標;但從長期看,即便中國在確定國家參與的關鍵領域等部分問題上繼續持不同觀點,在智慧財産權保護等方面的紅利仍或促使中國向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標準靠攏。

  在許多關鍵問題上,中國長期利益與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設想之間的差距實際上並不懸殊。未來除戰略性行業外,國企和私企最終可能獲得同等待遇。

  2013年9月以來,中國大力推動建設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對符合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目標的原則進行試點,提出的改革舉措獲得了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的大力支援,包括對所有進口産品(含農産品)實行零關稅、保護智慧財産權以及確保尊重勞工和環境標準。中國還將推動外企與國內企業享受同等待遇,減少向特定行業和國企提供優惠支援。

  此外,上海自貿試驗區還將作為金融服務和資本流動的自由化試點,最終有望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在當前試點推行的重要原則中,還包括以負面清單方式向外國投資者開放市場。

  關於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實際運作方式,目前仍存在一些質疑。事實上,上海自貿試驗區的成功在於此類改革在全國範圍內的推廣,大肆渲染自貿區自身並無必要。在推動上海自貿試驗區發展過程中,中國事實上正釋放出一個信號——有意探討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談判的可能性。

  一致性貿易框架

  並行談判的優勢

  在當前情況下,中國可在積極推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的同時,考慮儘早參與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談判,以便在制定標準方面擁有更多話語權,而非姍姍來遲後被迫接受一項完全成形的協定。

  由於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的新成員需得到原有成員的一致同意,目前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可避免日後由於非經濟原因被列入“黑名單”的可能性。即便加入申請遭到拒絕,從戰略角度看仍有利於中國——和被動等待受邀加入協定相比,摸清當前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是否受到歡迎更為可取。

  此外,中國參與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談判對該協定本身也大有裨益。部分國家從一己私利出發,聲稱中方參與談判或帶來破壞性,難以給予一個大國關稅豁免待遇。儘管如此,身負一系列敏感議題的日本尚能加入談判,上述藉口已不攻自破。事實上,和單一主導國家與多個小國開展談判相比,會同多個大型經濟體建立貿易框架對協定的未來更有意義。

  一些國家以中國已經參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談判為由,反對中國參與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談判。

  但值得注意的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與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的許多目標具有一致性,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涵蓋議題範圍略窄,更低的標準加之發展援助承諾使其更易於被發展中國家接受。事實上,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的談判進程均耗時漫長,一旦協調不當,極易導致衝突。鋻於東亞地區大量經濟活動依靠聯繫各國的生産共用網路的運作,這一衝突或損害區域經濟。

  過去數十年間,生産共用網路的興起造就了東亞經濟的成功。小國無需生産整個産品,通過生産零部件即可實現規模經濟和專業化;勞動力規模則使中國一直扮演最終産品組裝基地角色。有鋻於此,任何區域貿易協定均應支援這一高效的零散化生産模式。隨著各國通過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或二者兼有的途徑推進貿易自由化,有必要確保該進程不因制定衝突性規則或限制性原産地規則而損害生産共用網路。

  綜上,為實現國家利益最大化,確保亞洲經濟繼續成為全球最具活力的地區,中國應統籌評估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談判進程,將其更緊密有機地結合起來,積極考慮同時參與兩項談判。

  (作者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