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代客理財”本質 銀行理財産品結構悄然生變
- 發佈時間:2014-10-22 06:4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網際網路“寶寶”類理財産品的異軍突起,並沒有撼動銀行理財産品穩步增長的局面。據銀率網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銀行理財産品發行數量繼續保持上升態勢,單月發行量均高於去年同期,前9個月的月均發行量超4600款,去年同期僅為3800款。
不僅如此,與其他資産管理行業相比,今年上半年,銀行理財存量規模及增速仍位居各資産管理行業之首。“這種快速增長,其基礎絕不僅依賴於銀行自身的創新意識,更依賴於社會融資客觀需求的推動。”中信建投分析師黃文濤説。
結構性和凈值型産品漸成趨勢
“今年銀行理財市場的變化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上海銀行資産管理部總經理助理程冰説,一是從産品結構來看,中國銀監會發佈《關於完善銀行理財業務組織管理體系有關事項的通知》後,各家銀行均對理財産品系列做了不同程度的梳理,開放式産品逐漸增多,封閉式産品逐漸減少,凈值型逐步取代預期收益率型産品成為銀行理財産品發展趨勢;二是從産品類型來看,一些銀行在今年新推出了掛鉤各類指數、黃金、外匯等結構性産品,該類産品旨在滿足高端客戶和對市場有一定認知、具備投資經驗的客戶,為個人客戶提供更多參與市場的機會;三是從産品收益率來看,受市場資金面持續寬鬆、産品資産運作規則進一步規範等因素的影響,銀行理財産品收益率將逐步小幅下行。
上述變化的出現,既受監管政策的影響,也受市場利率的影響,同時也有銀行理財業務自身發展需求的因素,但無論哪一種,都顯示出銀行理財市場的進一步規範。“隨著監管的加強以及利率市場化的深入推進,國有銀行以及大型股份制銀行已經開始調整旗下理財産品結構,結構性産品和凈值型産品將成為銀行理財産品轉型的兩個方向。”銀率網理財分析師殷燕敏表示,在加強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同時,監管層也在進一步引導銀行理財産品回歸“代客理財”的本質。
緊密對接實體經濟
在銀行理財産品規模不斷擴張的同時,與實體經濟的聯繫也日趨緊密。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多措並舉著力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的指導意見》中也明確提出:各類理財産品的資金來源或運用原則上應當與實體經濟直接對接。
全國銀行業理財資訊登記系統公佈的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理財資金通過多種形式直接或間接地投資于實體經濟,支援經濟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截至6月30日,12.65萬億元理財資金餘額中約有8.48萬億元投向了實體經濟,較2013年末增長約1.56萬億元,佔全部理財資金餘額的67.04%。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銀行理財産品在與實體經濟對接過程中仍存一定障礙。程冰認為,理財産品資金運用與實體經濟直接對接,以及理財業務向代客投資管理本質回歸,實際上均要求銀行理財産品向真正的資産管理産品進化,在投資上“去通道化”,並引導客戶明確産品投資管理上的代理關係。
業內人士表示,在這一過程中,需要確立銀行理財産品的法律主體地位。由於銀行理財産品沒有明確的法律框架支援,因此理財産品在交易主體的認定、核算估值制度的制定、結算賬戶和證券託管賬戶的開立等方面均存在障礙,這已成為理財産品向規範的資産管理産品轉型過程中無法回避的問題。
從另一方面看,長期以來銀行理財産品一直借助信託、券商等通道來開展相關業務。“這一方面提高了實際融資人的融資成本,減弱了理財業務對實體經濟的支援作用,另一方面,層層通道對實際投資管理也帶來了一定困難。”程冰説。
此外,殷燕敏表示,實體經濟很多融資項目往往沒有公開的資訊披露渠道以及風險評價機制,資訊不暢以及難以交易導致的資産包流動性較差等因素也都是銀行理財投資非標資産的限制因素。目前,很多銀行投資的非標資産一般都是自家的優質客戶的貸款項目或資質較好的地方平臺、央企的項目,而小微企業的融資項目卻很難獲得銀行理財資金對接。(經濟日報記者 錢箐旎)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