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講古』人
- 發佈時間:2014-10-22 02:31:54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講古”是當地人講故事的意思。在閩北光澤縣這個有4000年曆史的地方,鄉村民間文化極為豐富。勞動人民口耳相傳,又經過一代代人的加工、豐富、完善,許多故事日臻精美,成了鄉村民間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這些故事大多是人們與自然抗爭,與地主惡霸鬥爭,賦于日常農家生産生活中的真善美,飽含人生的智慧哲理的內容。在過去沒有電視、廣播、報紙、電腦、手機的年代,人們的娛樂方式很少,“講古”是鄉村人們日常生産生活中最主要的文化節目。工餘飯後,村頭老樟樹下,夜晚的曬谷場上,勞動歇息的田埂邊,打柴山中的空間,還有家中的廳堂,都有人繪聲繪色地在“講古”。講的人聲情並茂,聽的人津津有味,隨故事中的人和事或喜或悲,或笑或憂。
而這些故事的傳承,“講古”人功不可沒。過去的年代,幾乎鄉村人居的地方都有會“講古”的人。這些人往往是村中年歲較長,德高望眾,閱歷豐富的老人,他們大多有口才,識文斷字。余書本就是這樣的“講古”人。他今年76歲,個子不高,皮膚黧黑,手腳粗糙,一看就是長年在地裏勞動的人。小時家中貧苦,但父親咬著牙把他送到私塾讀了三年書,並給他取名叫“書本”,意味著要讀書有文化之意。余書本讀書很用功,三年私塾學了不少東西。到解放後他去參軍6年,回來後就在村裏當秘書。
崇瑞村的吳家洋自然村是個只有五六十戶人家、二三百人的古老村莊,過去人們南來北往都經過這裡歇歇腳,村與村人來往比較頻繁。余書本小時就聽了不少故事,後來讀了書對故事更有理解能力。到處聽人講,用心揣摸,不斷提煉,記在肚裏的故事也日漸豐富。後來一個個“講古”的老人去世,讓他懷念,留下的故事更讓他珍惜。他自己也開始“講古”,平時勞動時許多人愛跟他在一起,為的是聽他的故事。晚上他家門口廳堂上圍坐著很多人,等著聽他講故事。
他很能講,口才很好,村裏人誇張地形容他“天上的知道一半,地上的全知道”。從他講述的故事就可以證明。他講的故事內容很豐富,範圍很廣。如有神話故事的“何公菩薩傳説”、“櫧將軍”,有祖輩創業的“笑山公的故事”,有當地村名的“吳家洋為何沒有人姓吳”,有助人為樂的“諸公橋的傳説”,有財主害窮人的“斷腰田”,有寓言故事的“天上為何不下雨”等等。一個個故事經過他的口才發揮,變得有滋有味,詼諧有趣。常常是讓人聽了哄堂大笑,老人孩子齊樂。在過去那每天工分只有一二毛錢,肚子填不飽的年代,人們説聽他的故事能當飯吃。在那個年代,他的故事是村裏人們的精神食糧。
這些年來新農村的建設發展日新月異,很多現代文化的東西到了鄉村,為他的故事賦予了很多新的內容,他更是愛講。可是村裏的人大都外出,聽眾也沒有了。現在他老了,經常在站在家的門前,站在村口的老苦櫧樹下,望著自己生活幾十年的這片土地,他心中充滿了感情。一生都在“講古”的他不願意那麼好的鄉村文化,那麼多傳了多少代的民間故事在他這一代就失傳了。
從今年開始,他把肚子裏的故事一點點寫下來,打算編成《余書本故事集》。他説他還要接著寫,留下村中這份民間故事記憶的“鄉愁”,讓傳承千百年的鄉村“講古”文化延續下去。王建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