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美麗村莊是怎樣建成的?
- 發佈時間:2014-10-22 02:31:53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張鳳雲
低山、丘陵,交錯成一道道山灣和山坳。山坳裏幾塊彎彎的田,種著應季的各種作物。散落在灣坳與梯田裏的農房,黑色的瓦、白色的墻,翹檐加上紅色的門窗,頓時明麗了起來。
這就是金橋村,湖北省遠安縣荷花鎮最邊遠的一個村莊。然而一年多前,這裡九成多的村民還住在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建的土坯房裏。人們從山上刨點兒土特産也賣不了幾個錢。變化從何而來?近日,記者走進這裡,一探究竟。
“房子不漏雨,晚上可以睡個踏實覺了”
“屋頂都是泥瓦蓋的,每年都要找瓦工修,要不然一下雨就漏,晚上都不敢睡踏實了。那些出去打工的,家裏只有老人和孩子的,擔心就不用説了。”一進村子,村黨支部書記董玉軍就説起了原先的狀況。
他説村子的變化是從2013年的初春開始的。當時安遠縣正在進行土坯房改造,他覺得這是個改善村民居住環境的好機會,於是從村“兩委”班子會,到全體黨員會、村民代表會,再到村民大會,帶著全村人忙活了好一陣子。
跟著老董轉過了各個屋場,又來到了村委會。院子裏依然是多年前的青石板鋪成的臺階路,很多地方長了淺淺的一層青苔。看見董玉軍進來,一隻大黃狗立馬迎了上來。
“我養的,時間長了不回家這狗就來找我。那會兒壓力也大,經常不在家,就在辦公室支張床睡。”董玉軍説,土坯房改造雖然政府有補助,可真要動工起來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有一次組織開會,有人就問了,‘住好房子誰不願意?可是錢從哪兒來?’”董玉軍説他也是村裏生村里長的,這個他也明白,整房子是大事兒,對於這偏遠山村的大多數老百姓來説都是相當困難的。
為了省錢,老董和村民們動了不少腦筋,用舊房小瓦組建倣古小翹檐,代替成本高的馬頭墻;自製了模具印製倣古瓦口,用挂檐刷紅漆代替增蒙紅檐……董玉軍還當起了義務採購員,大到瓦片、塗料,小到膠布、釘子,將樣品一樣一樣帶回村讓大家選,翻來覆去地比較品質和價格。“咱山裏人,掙點兒錢不容易,花起來也就格外在意。”老董説。
“這些年村裏年輕人出去的多,我們就和村民商量成立了互助組,動員老百姓互助幫工。換瓦、刷墻這些自己都能做,可以省不少錢。”老董説,現在村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農房都改造完了,每戶算下來也就五六千塊錢的成本。
“沒白忙活,很多土特産都賣上價了”
沿著村路走下去,間或能看到路邊兒上村民種的桑樹。隔著一條窄窄的村道,一片池塘裏的荷花星星點點地開著。
“還有一些養蠶的,不多了。”老董邊走邊説,“以前老百姓都是靠仔豬、桑蠶這些。豬都是草喂出來的,很健康。還有茶葉、土雞,農民自己做的竹簍、筲箕、背簍……都是好東西。可惜外面的人不知道,根本賣不上價去。”
460多戶,1800多口人,24平方公里,沒有礦山,交通不便,村裏60歲以上的人有30%沒進過縣城的,整個村莊的閉塞可想而知。
“村裏留不住人啦。”老董説,“可是打工經濟也不是長久的。靠山吃山,我們村有6平方公里的5億年前的奧陶紀石林,還有大古樹,土坯炮樓,四角連體天井屋,還有大峽谷、大溶洞……轉變一下思路,這些可都是我們的寶貝。”老董説,他們的想法就是把這些資源好好利用起來,發展旅遊,讓老百姓不離村也能有收入。
“金橋的鄉村旅遊沒有大建設、大投入。”老董一邊走一邊為記者介紹,“你看,這橋廊是杉樹做的,廁所是石頭做的,欄杆是藤蔓做的,亭子是茅草做的……我們是不砍一棵樹、不挖一處山、不捕一條魚、不添一處污。”
沿著剛剛鋪設的石頭小道慢慢往山上走,碰見一個老婆婆拎個簍子上山打豬草去了,幾個稍微年輕點兒的村民正坐在樹下休息,剛剛搬過石頭的手上還沾著泥土。
“這些老百姓都是無償出工鋪路的。中午自己帶飯,吃完了歇會兒再接著幹。你看這些石磨、石碾,都是老百姓自家用的,也都拿出來了。”董玉軍有點兒激動,“我們這兒的山都確權到戶了,可是跟老百姓一説要搞旅遊,那佔的山都不要一分錢。”
村民姚世國就把自家的杉林和土地拿了出來,他有他的道理,“我們這兒遠,別的項目也沒什麼指望,旅遊是條路。雖説現在是無償的,將來受益的還是我們。”
從觀景亭望下去,能夠看到停車場對面已經建成的商廊,按照老董的打算,這裡以後會用來給村民們賣土特産用。
“資源是全村人的。我們通過全體村民代表大會,成立了旅遊公司,村民用山林這些入股,按照各戶的山林面積分紅。”董玉軍説,“我們還有農産品協會,你是搞生豬的,你是種大米的,他是採草藥的,統一收,統一包裝,統一銷售。品質你放心,我們是連保。比如我們5個人一組,你1戶不守規矩,那其他4戶的農産品都不會收,大家都會受影響,大家相互制約。”
“老百姓都眼巴巴看著呢,都希望這事兒能成,也沒白忙活。”説起效果,老董爽朗地笑了,“一天少則幾十百把人,多則上千人,都是來觀光旅遊的。人氣有了,商機也來了,村裏光農家樂就開了十幾家,原來賣不動的土特産都變成錢了。”
“好環境也不是一天兩天就有的”
走過荷花池,沿著彎彎的村道,又來到了一處農戶家。
這是一棟古老的連體房,乾乾淨淨的院場裏很隨意地放著幾個背簍。房子的一角,整齊地擺著幾個塑膠桶,分門別類地放著各種垃圾。走進屋裏,抬頭看到天窗框出的一方天空,一隻貓懶懶地蹲在下面的光亮裏。
“我們農村也很乾淨吧!”女主人黃國萍熱情地給我們倒上了水。
山清水秀、空氣清新原是鄉村的本色,但現實情況卻是很多村莊陷入了環境困局。在金橋,我們慶倖看到的不是污水橫流和臭氣熏天。這裡有山有水,有人氣,有雞、狗、牛羊和豬,白天林中有鳥叫,晚上田裏有蛙鳴;傍晚時分,農房裏會飄出縷縷炊煙,勞作了一天的人們會坐下來喝口茶,卸下一天的疲勞。
“金橋的好環境也不是一天兩天就有的。”董玉軍説,“這些年生活好了,塑膠袋、礦泉水瓶這些也多了,又不像菜葉子爛草根,扔在地裏轉過年兒來就爛了,不注意弄的到處都是。再加上生活垃圾到處扔,一到夏天凈是蒼蠅蚊子。”
董玉軍説,以前村民也沒有多少保護環境的意識,為了多弄點兒錢,有人還到河裏去電魚。可是村裏要搞旅遊,環境差哪會有人來啊?正趕上縣裏號召抓“清白”工作,婦聯也號召發揮農村婦女的美化家園的作用,他們就把這個當個大事兒做起來了。
金橋村現在集中場地已經建了八個垃圾房,每個集中屋場都建了垃圾池,村裏還成立了保潔隊伍按時清除處理。除了這些,最重要的就是動員各家各戶的婦女帶頭搞衛生。
“以前東西用完了,剩下的垃圾都是隨手一丟,現在我們也自覺垃圾分類。放幾個垃圾桶,塑膠瓶這些都先扔在這裡,也不費勁,還可以換點兒零花錢。”老屋的女主人對記者説。
現在村裏亂丟亂甩垃圾的已經很少了,隨著旅遊開發的深入,村民的思想也發生了不少變化,“外面的人來了要吃要住,包括説話,禮貌這些都得跟上,人的綜合素質都有提高。”老董這樣理解。
起身走出老屋,外面不知什麼時候起了毛毛雨,女主人趕緊將曬得半幹的蔥頭搬到了裏屋。遠處有點兒濕滑的村道上,一個上了年紀的農民拉緊了背簍,低著頭小跑起來。整個山林、村莊都已沉浸在一片水霧當中。
看著這些,董玉軍對記者説:“很多遊客來玩,就是要找這種感覺,很安靜,很自然,很乾淨。”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