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區縣逆襲:從靠天種地到水稻單産冠軍
- 發佈時間:2014-10-21 07:29:59 來源:四川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王成棟
“水來了,大家抓緊!”9月20日,瀘縣嘉明鎮葛林灣村三組組長陳鳳華招呼著村民給田裏放足冬水。放在以前,這季節很多人都出門打工去了——“沒有水,也就沒人種田。”
長期以來,因輸水成本太高,瀘縣的農業生産一直被供水難所困擾。可自從2009年以來,當地糧食産量連年攀升,單産始終位居全省前列,去年,成績更是亮眼:年産糧食53萬多噸,其中水稻産量為36.63萬噸,畝産高達644公斤,水稻單産和總産位居全省第一。
那麼,瀘縣是如何突破“先天不足”實現逆襲的?
困擾:
收成看天意 澆田靠背水
陳鳳華説,村裏的田都是耕作多年的梯田,土層厚、土壤肥,若是風調雨順的年份,水稻的産量就能穩定在高位。
只是,“風調雨順”是可遇不可求的——瀘縣位於川南丘區,地處雲貴高原和四川盆地交界處,是典型的季風區,降雨年較差,加之地處雲貴高原背風坡,“旱的年份多,水稻産量也就沒保證。”
與陳鳳華家比鄰而居的陳玉昌説,他家的四畝多水田全都在半山腰,澆水只能靠人工去三里外的山溝裏背,“一次背120斤,要給一畝田澆足水,得背七八次,而一季稻子下來澆近10次,太惱火了。”
而僅有的一塊水澆地,還得他自掏腰包“打補丁”,“經常破損。”
由於灌溉用水不能保證,2008年,他就和妻子外出打工了,家裏的田就此荒廢,“種田靠不住呢,有一年沒一年。”陳玉昌説,“自家四畝田,豐産的年份能産水稻2500公斤以上,一旦缺水,也就一千六七百公斤,如果太幹了,甚至會絕收。”
惱火的不只是陳玉昌,在三組,一旦遭遇乾旱,七成以上的耕地都無法取水灌溉,“收成咋保證得到嘛。”
轉變:
因地制宜 採用PE管道輸水
為何不修水利?
瀘縣水務局水利管理站站長邱裏楊介紹,由於瀘縣地處丘區,且喀斯特地貌廣布,修建傳統的石溝渠,不但成本高而且容易滲漏,“特別是滲漏問題,沒法解決啊。”
轉變出現在5年前。
2009年,瀘縣水務局調查發現,PE塑膠管道因其密封性好且深埋地下,具有輸水過程中損耗小、不佔地、受地形地勢影響小等特點。邱裏楊介紹,直徑30釐米的PE管道成本為150元/米,而修建石溝渠,造價達到230元/米。此外,石溝渠平均每千米佔地1200平方米,且日常清淤、維修、放水管理等相對複雜,“每個月都要清淤,還經常得修修補補,”而PE管道的維護卻十分簡單。
通過比較、論證,瀘縣決定修建PE管道,連接現有的河流、山平塘和蓄水池進行輸水灌溉。2009年,瀘縣在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中廣泛運用PE管道灌溉技術,自此,興修PE管道的做法遍及全縣。根據縣水務局統計,如今全縣13個鎮累計修建PE管道990余千米。
通過PE管道,全縣發展節水灌溉面積達到27.54萬畝,“根據實際測算,水稻灌水定額為290立方米/畝,與渠道工程比較,可節約水量38立方米/畝,27萬畝,就是1020多萬立方米啊,相當於新修了一座中型水庫。”在有效灌溉農田的同時,節水效果十分顯著。
而對村民來説,最大的改變便是大家都願意留在家鄉種田了,外出打工的陳玉昌也回來了,“一畝地一年能掙近千塊呢,收入也不差,而且還能待在家,哪個不願意呢?”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