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樂”就夠了?
- 發佈時間:2014-10-19 05:34:45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我們今天依然渴望精品電影和藝術大師
公認的有思想的電影佳作如伊朗電影《一次別離》、法國電影《藝術家》以及本土的《一九四二》和《萬箭穿心》等受冷落,膚淺搞笑、沒有多少思想性的《泰囧》和《小時代》卻受熱捧,沒有聽到多少批評聲,一味地恭維倒是不少,不僅説明電影人病了,更説明社會的幽默太浮躁,太缺乏理性和素養。
好萊塢編劇導師羅伯特·麥基曾説,想要考驗一部電影是否真正優秀,一是要看20年後人們還願不願意看它,二是看它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是否依然受歡迎。對於有電影鑒賞素養的觀眾來説,一部喜劇電影不能僅僅滿足於“圖一樂”。這兩年,儘管《泰囧》、《小時代》等電影獲得票房的成功,但它們也是一面鏡子,照見了喜劇電影的不足,照見了社會幽默的時髦病,更照見了中國電影的軟肋,失去了真善美和弘揚正氣作為基礎的幽默,不管是電影還是社會,産生的幽默都沒有力量,也沒有幽默的生命力,更帶不來國民文化素質與欣賞水準的提高。
“娛樂時髦病”正在像病毒一樣侵蝕我們的娛樂生活。正能量的娛樂被冷落,包括電視和電影等藝術在內,追求感官娛樂和膚淺娛樂的導演比比皆是,如此一味地消極迎合,必然帶來娛樂節目的低俗、庸俗和媚俗。一個節目或者電影如果過度追求感官娛樂,那麼必然影響一批觀眾的娛樂思想,一個社會如果喜歡感官娛樂,那麼社會的幽默細胞將會出現社會性癌變。
在很多人的眼中,演員特別是明星,有著高收入,有著光鮮的職業,有著令人羨慕的名利,其實這不過是一種對演員的誤讀,也是演員對自己職業的誤解和誤行。在一定的程度上,演員更該保持一種藝術的痛苦感。有人説,好久沒見過一個演員像於是之那麼痛苦過。他的痛苦不僅僅源自晚年因病痛而遠離舞臺,而更多地來自他像所有普通的勞動者一樣,懷著對這個社會一顆悲憫、關愛的心——這種悲憫、關愛已經在他詮釋的眾多“小人物”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這種痛苦同樣來自他永遠無法像自己所期待的那樣完成對戲劇藝術和社會的愛的表達。相對現今藝術界的浮躁和虛榮,於是之是以自己悲天憫人的人格表達對藝術單純的渴望與執著。最終他以一個表演者給一座人文豐碑完成新生,為當今的藝術樹立了一個難以逾越的標桿。
隨著以於是之先生為代表,包括英若誠、黃宗洛、葉子、林連昆、牛星麗等一批老藝術家的離去,那個輝煌而純粹的舞臺,也與觀眾們漸行漸遠了。藝術之於藝術家,藝術之於社會和人民,我們也許不需要像於是之這樣的大師有很多,我們更需要千千萬萬像他這樣認真對待藝術和做人的演員和藝術工作者。在藝術呈現浮躁之氣的年代,堅守純粹和簡單的藝術;在很多人選擇放棄藝術責任擔當的時候,為藝術盡職盡責。這恐怕才是於是之對當今藝術的深刻警示。
同樣,被視為經典的文藝作品,之所以“精”,就在於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事實上,任何一個國家都很強調主旋律文藝作品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對公民意識回歸和民族復興的巨大影響。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