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2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一粥一飯的 文化基因

  • 發佈時間:2014-10-19 05:34:5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倪瓚寫過一冊《雲林堂飲食制度集》,按説只是數十道菜譜實錄,卻悍然將“飲食”提升到“制度”的層面對待。相形之下,後來的《隨園食單》數量更多分類也更全,反而缺少一種從形而下看到形而上的穿越性眼光。看來潔癖如倪瓚者,雖説捧著一顆油鹽不進的玻璃心,到底也是深諳廚房三昧。

  與倪瓚所謂的“制度”不謀而合,美食家左壯此前提出過一種“異文化”的説法,更進一步將跨文化、比較文化等成熟概念引入從廚房到餐桌的參照係中。這種以食物來銜接文化的思維看似跳脫,而實際上,從口腹之欲到莼鱸之思,間隔不過咫尺,如同某一種味道的收斂與發散,需要的僅僅是遇到合適的溫度而已。手頭這本《入味》,恰恰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類似的化學反應場,作者涉獵中西民俗風物之間不亦樂乎,剛剛從一家米其林餐廳飽餐而歸,又可因一處異香的吸引轉戰貴州民居,為了探尋一種食材的前世今生,任筆下食物與舌尖上滋味相生相剋,為你我上演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纏綿愛戀。尤為難得的是,身為一名職業廚師,左壯擺弄起一幹文字來竟也能活色生香,流連于庖廚這塊方寸之地,從筆觸到節奏的把握慢條斯理頗可玩味,解牛如風的淩厲刀工之外,原是秉承了一脈自古以來“食不厭精”的文人情味。

  然而做文人難,做一名身患考據癖與貪食症的文人更難,“人類的世界是個圈,圓心是不是米粒?”這是本書一開始就提出的疑問,卻要動用文本之外的紛紜眾生來作出回答。曹雪芹的一道茄子要用七八隻雞作配菜,驚得劉姥姥一邊念叨著佛祖,一邊樂呵呵往嘴裏塞,范舉人硬是換來一副白色竹筷,方才不動聲色去揀撈盤中的那顆大蝦元子。據説孔夫子也愛吃牛肉乾,其遠庖廚是也,而在城門前舉步恓惶時,終究纍纍若喪家之犬。蓋食色大欲,俗人與君子俱不得免,逢到文人談吃,大段讀來也可約略想見其人,至於三兩吃貨把欄杆拍遍,生活中的此類風景不斷上演,大概也是源自心底對於某一種味道的刻骨思念。

  世間老饕與大胃少,而廚子與食客多,所謂味道,既是人類感受與理解文化的一隻觸角,也是我們尋求自由與慰藉時一扇觸手可及的窗口。當多巴胺與腸胃直接掛鉤,無論為家人洗手做羹湯,還是與好友紅泥小火爐,總能有一種幸福的滋味經久不散。而今辣味大行其道,全民性“無辣不歡”的口味偏好或許也可作此解讀。需知一旦社會發展到人與人日漸疏遠的程度,呼朋喊友面對一桌麻辣,雖説早已辨認不出其他味道,然而也能説笑間拿出以命相抵的勇氣,並非一個個嗜辣如命,而是食物與味道在此間絲絲入扣,力量的妥帖與安穩,足以潤澤我們困頓的心靈。

  何況,食材各歸地域,味道自有偏好,一種口味究竟是蜜糖還是砒霜,需視甲乙口味而定。或許真正的美食只能存于一時一地的故鄉,日後的我們長大再復遠遊,留下某一種味道在記憶中不斷遷綿,終於長成了胎記一樣的符號,等到秋風起時偶一回望,三尺垂涎頓時不可逆轉,此是為“故園之思”,遙遙指向的,是一粥一飯背後的文化基因。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