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別用"新馬歇爾計劃"來詆毀中國

  • 發佈時間:2014-10-18 07:23: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英國媒體不負責任地把中國發展與歐洲的關係形容為“新馬歇爾計劃”。中國企業大規模收購海外資産的做法不但沒有被給予正常的商業意義的關注,反而往往被賦予極為豐富的政治涵義,這能吸引眼球,但卻無聊至極。

  稍有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援助了歐洲130億美元,盡顯“負責任的大國”之義,得了名,但更得了利:美國讓對外擴張披上了經濟援助的外衣,借助“歐洲復興”的名號讓自己坐上了頭把交椅。

  “新馬歇爾計劃”自然而然地會帶給人兩層含意:歐洲正陷入危機而不能自救,而中國正在效倣美國“切斷戰後歐洲形成的某些關係”。

  提出“新馬歇爾計劃”這種説法的人要麼是無知,不了解“馬歇爾計劃”無論是計劃本身還是詞語都有一種霸權思維隱匿,要麼是顯然別有用心。

  回歸歷史,“馬歇爾計劃”當年實施的前提是戰後的歐洲“面臨性質非常嚴重的經濟、社會與政治的惡化”(馬歇爾1947年在哈佛大學的演講)。但顯然,“新馬歇爾計劃”成立的前提並不存在,“歐盟仍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其5億消費者的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為2.5萬歐元”(歐洲理事會主席范龍佩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語)。

  若説中國正在效倣美國控制歐洲,此説也難以成立。謀求霸權的最好途徑是向權力之巔的領袖者開戰,若要選對手,身居第二的中國也不會拿歐洲挑戰來謀取強權。

  中國在歐洲獲得的擁抱更大部分源於它所展現的機遇和周身所散發出的經濟活力。這與18世紀時的中國不無相似,當時一個強盛的中國令法國啟蒙運動領袖伏爾泰感慨:我們不能像中國人一樣,真是大不幸。

  用范龍佩和巴羅佐的話語,中歐關係是建立在“平等的夥伴關係、互相尊重和共同利益的基礎之上”。

  中國對於歐洲至關重要,歐洲對於中國也至關重要。中國未來的增長依賴進入歐洲市場,同時,歐洲也可以在中國的陸海“絲綢之路”計劃中看到機遇。與此同時,二者也需要強強聯手,來共同應對氣候變化、貧困、恐怖主義、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非法移民、人口販運和海洋安全問題等全球性挑戰。二者攜手,推動歐亞大陸回歸世界文明中心。

  不知“新馬歇爾計劃”的提出者,能否領會到這層深意。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