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專利難嫁幾多愁

  • 發佈時間:2014-10-16 08:33:53  來源:海南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本報記者 單憬崗

  核心提示

  專利是一粒種子,它蘊藏財富,但本身並不是直接的財富,只有種下去收穫後才能充分體現其價值,才能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在全省,海口的專利申請與授權三分天下有其二,去年全市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均有兩位數的增長率,且這種較高增長勢頭已持續多年,但轉化率卻不到15%。全省的專利轉化率更低,一紙紙“專利證書”淪為“廢紙”。

  但是專利一旦成功轉化,爆發的經濟社會效益也是驚人的。2010年以來,我省科技成果與專利技術交易額累計達2.18多億元。

  在這個創新的時代,如何讓專利下金蛋,政府必鬚髮揮更大作用。

  在專利産業化領域裏,苦樂不均,馬太效應明顯。

  高新技術企業原本就技術強悍,與市場接軌優勢明顯,因此在專利産業化上持續高歌猛進。

  高校與科研院所科技實力不可小覷,可惜深埋象牙塔,與市場脫節,産業化是個大難題。

  中小微企業與高校正相反,與市場親密接觸,但奈何科技實力不佳,因此在專利産業化上成了無源之水。

  最難的是個人發明家,技術、市場兩不靠,專利和産業化之路,漫長而艱難。

  高新技術企業

  獨領風騷 專利生金

  去年海口高新區200多項專利實現産業化,産品銷售額近40億元

  全省127家高新企業83.8%專利産業化,去年工業産值約310億元

  2012年,海南椰國食品公司的“兩步發酵法生産可食用纖維素”專利獲得第十四屆中國專利金獎”。這是我省時隔10餘年之後,再次有專利獲此殊榮。

  “我公司的發展史就是專利産業化推動發展的最好詮釋。”公司創始人鐘春燕説。1993年,年僅24歲的她在去文昌提供技術服務時發現,每天倒掉的大量椰子水成為當地人的難題。

  她決心突破這個難題,經過反覆試驗,她摸索出了“將椰子水發酵製作食用纖維的方法”的發明,並於1996年獲得國家專利局授權。為了實現專利産業化,在找不到企業投資的情況下,她毅然辭去公職創辦椰國公司。經過18年的打拼,這個專利衍生出了一個全新的年産值達15億元的椰纖果産業。嘗到專利甜頭的該公司不斷技術創新,目前已擁有150余項專利。

  在該公司所在的海口國家高新區,同樣有著專利産業化的喜人表現。據海口高新區管委會主任朱東海介紹,去年該區高新技術企業授權專利210件,在企業現有的發明專利中有200多項實現産業化,專利産品銷售額近40億元。

  我省為推動專利産業發展可謂不遺餘力。省智慧財産權局專利管理處處長鐘川表示,2010年以來,我省科技成果與專利技術交易額累計2.18多億元。例如,海南立昇凈水科技實業有限公司擁有“親水性聚氯乙烯合金中空纖維過濾膜及其製備方法”的發明專利等20項專利權及美國、日本等國外專利權,專利轉化率100%。

  “截至去年底,全省127家高新技術企業已有83.8%的專利實現了産業化。”鐘川高興地説,僅去年就實現工業總産值約310億元,同比增長約15.5%。通過專利技術轉化的深入實施,進一步提高了全省人員專利創造、運用、保護的管理意識,解決了企業和專利權人資金不足困境,推動我省專利事業快速健康發展。

  然而,在高新技術企業一枝獨秀的背後,卻是中小微企業的艱辛追趕;同時,作為專利申請另兩支重要力量的個人與高校科研機構,也在努力讓大量沉睡的專利甦醒過來。

  個人和高校 專利大多“睡大覺”

  去年我省個人專利授權398項,佔比29.9%,轉化率不到10%

  高校與科研機構專利授權佔比1/3,本地轉化率不超5%

  人生七十古來稀,原海南新華印刷廠退休幹部梁振棋卻沒有像大多數7旬老人一樣含飴弄孫,他把自己退休後的時光全部花在發明創造上。早在1996年他就發明瞭旋壓式牙膏殼,牙膏可根據用量多少而定,如果擠出多了可收回,不會造成浪費。如今,他已擁有10多項發明,但這些發明至今無法轉化成産品。

  梁振棋的遭遇不是個案。個人是我省專利申請與授權的大戶,約佔1/3。鐘川介紹説,2013年我省個人專利申請887項,佔總數的37.6%;個人專利授權398項,佔總數的29.9%。但迄今我省個人專利實現成果轉化的不到10%。

  在他看來,個人專利轉化方面的一個重要問題在於:“大多數的個人發明來自於日常生活,多為手工製造,並且缺少相應的技術條件和實驗論證過程,相對於專業的科研機構,這些個人發明的技術含量較低。因此,個人發明想要成功轉化,首先就是要注重實用性。”

  與個人專利相比,同樣佔全省專利申請與授權1/3左右比例的高校與科研機構,專利轉化的情況要好一些,但整體轉化率也非常低,特別是本地轉化率不足5%。

  去年12月12日,在我省首屆農業科技成果推介轉讓拍賣會上,省農科院花卉研究所的“野韭菜組培快繁”技術被海南立平食品營養有限公司以6萬元的競拍價成功拍下。該公司董事長鄭立平欣喜地説,擁有這項技術之後,野韭菜種苗培育速度將會成百倍地增長,以野韭菜畝産3000斤,“以每斤市場價5元來算,我們將在1年的合作期內迅速收回成本。”

  雖然不乏專利成果走出“象牙塔”轉化為産品的實例,但我省高校科研機構的科技成果整體轉化率依然不高。科研人員研發了專利技術,卻難以轉化成生産力,專利只能躺在實驗室裏“睡大覺”。這不是個別現象,如今已成為包括我省在內的全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共同困惑。

  然而,高校與科研機構卻獲得了遠高於企業與個人的科技投入。據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畢普雲介紹,2012年我省政府的科技投入中,投向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經費比重佔到了96.05%,居全國最高水準。

  中小微企業 大多企業專利為零

  全省八九成企業專利申請為0,轉化率更是微乎其微

  相比高新技術企業和大企業的市場、資金優勢,相對於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政府扶持優勢,中小微企業的專利産業化之路更加崎嶇。海南紅杉科創公司的兩次截然不同的專利産業化摸索的故事,就很有代表性。

  一個全國首創、被眾多專家普遍看好發展前景的專利産品,在推廣過程中卻舉步維艱,原因就在於市場調查不夠細緻,導致上千萬元的推廣費用打了水漂。這是紅杉科創總經理王忠的慘痛教訓。

  近年來,我國一直在北方力推供熱系統的分戶計量。王忠嗅到了市場商機,他利用自己多年積累的技術優勢,決心研發出一種內墻節能保暖塗料。經過與多家國內知名科研機構合作,兩年多的反覆試驗才最終研發出太陽樹內墻節能保暖塗料,並申請了15項發明專利。

  2013年,當他躊躇滿志地到北方進行推廣時卻舉步維艱。原來,分戶計量目前還處於起始階段,當地市民依然吃著集中供暖、統一計量的“大鍋飯”,而內墻節能保暖塗料的市場優勢只能在分戶計量時體現出來。這成為“太陽樹”敗走麥城的關鍵性因素。

  “太陽樹是個‘早産兒’。”王忠苦笑著説。痛定思痛的他,決心還是首先立足於海南本地搞研發。

  他發現,由於地處熱帶、氣候潮濕,墻壁滲漏現象在我省非常普遍,到處都能看到外墻維修的“繃帶樓”和“補丁樓”。於是他帶領科研團隊再次研發出潮盾防潮樹脂塗料,並申請6項發明專利。

  記者在海府路藝苑大廈一間辦公室看到,因外墻瓷磚脫落造成2個房間的墻面嚴重滲漏多年,在採用潮盾塗料從室內進行墻體抗滲維修後,僅3天就解決了這個長期困擾住戶的難題。即便今年遭遇兩次大颱風,也未再犯“老毛病”。由於與市場銜接較好,這個今年六七月才定型的産品,如今已銷售了幾百萬元。

  在海南,王忠算是中小微企業專利産業化的探路者,我省大多數中小微企業連自己的專利都沒有,轉化率微乎其微。

  今年6月,省市智慧財産權局、海口國家高新區聯合開展了企業專利“消零”試點工作,以求培養一批創新能力強、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企業。因為據了解,我省全社會智慧財産權保護意識淡薄,全省有八九成的企業專利申請為零。

  如果把專利比作待字閨中的美人,沒有好的媒婆,沒有好的嫁粧,那她也同樣愁嫁。

  在專利産業化的世界裏,專利“美人”的“媒婆”,是專利轉讓體系,可惜這種體系還遠未成型。

  專利“美人”的“嫁粧”,是專利轉化所需的資金,但眾多專利所有人,從企業到個人,都捉襟見肘。

  解決專利産業化的大難題,最終還是需要政府出手,培訓好“媒婆”,提供好“嫁粧”,才能把這些含苞待放的“美人”們風風光光地嫁出去。

  想嫁“豪門” 沒有“紅娘”牽線

  智慧財産權交易平臺十分有限,專利交易仲介機構尚為空白

  海口靈山鎮走出來的大學生吳多輝,在江蘇大學至今還名氣不減,是眾學弟學妹口中的“發明大王”。大學四年他申請了磁性防滑衛生勺、雙面透明膠帶等39項專利,其中29項已獲授權。然而,在專利轉化的過程中他卻遇到多重困難,迄今未能有真正的專利轉化實現。

  “我國智慧財産權交易平臺十分有限,這是我最深的體會。”吳多輝無奈地説,“希望有個好的專利轉讓體系,能夠讓專利轉化路更好走一些。”

  “我省技術轉移環節相關機制有待完善。”畢普雲認為,這首先是我省的技術轉移動力機制缺乏。當前,我省技術轉移仲介組織對行政單位依附性強,不具備運作和經營的能力,難滿足市場和創新主體的需求。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基本沒有設立技術轉移仲介組織,科技成果難以“出口”。同時,仲介服務市場秩序紊亂。實行公司化和企業化運作的仲介組織數量少,專業化、職業化程度不高,處於既沒有政府的規範監管,也沒有行業協會自律管理的無序發展狀態,難以為技術轉移提供規範的服務。

  “我省專利轉化的大環境還不夠成熟。”我省最大的專利事務代理機構翔翔專利事務所所長莫臻認為,專利交易仲介機構的空白,讓個人專利轉化比較困難。“雖然現在有每年一度的專利周展示會,但要推動整個專利交易發展,還需要更多的專業仲介機構介入。但目前海南還沒有一家真正專業的專利交易仲介機構。”

  莫臻認為,目前國內專利轉化市場不完善是問題的癥結所在,在美國等西方國家,專利轉化市場十分成熟。“專業的經紀人和經紀公司提供成套的技術評估、推廣和法律諮詢服務,而發明人只需要一門心思搞研究。”

  所謂專利轉化體系,就是在智慧財産權和市場之間架設一個橋梁。在日本推進專利轉化有兩個渠道:一是利用強大的數據庫,智慧財産權部門有專利資訊中心,可以檢索到世界各國專利,並進一步挖掘這些專利分佈的行業區域和相關企業;二是利用龐大的“專利工程師”隊伍,他們的工作就是推銷專利,發掘企業的問題,並把專利轉化與地區規劃、産業發展相結合。

  莫臻認為,政府應當大力支援仲介機構並使其市場化,通過委託代理技術轉讓等方面的服務實現盈利。

  缺乏中試資金 臨門就差一腳

  想讓企業看上,必須做出樣品,但一般企業個人拿不出或不願出這筆錢

  海口有位史振芝老人,矢志研究,獲得了高品質的發明專利。他的專利技術“汽車避碰儀”獲得了香港和德國等的國際博覽會金獎。

  這種發明主要應用在高速公路行車上,它由一台具有多種顯示功能的鐳射測距儀、兩組電控裝置等配件構成,能夠在高速路上測出前後兩車的距離,並根據柏油路、水泥路、礫石路等不同路況和實際車速,提示司機應該保持多少米安全距離,隨即判斷前車是否有剎車動作,讓司機提前做出反應,避免追尾。

  然而,該成果自2009年獲得專利授權後,至今依然“待字閨中”。“上海的一家汽車廠商曾和我接洽,希望我能提供一個樣品,但做一台至少要花6000元。”史振芝説,沒有資助他很難完成樣品的生産。

  鐘川認為,讓實驗室裏小規模的技術成果形成産業,是一個極具風險的過程,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有足夠的資金支援。要想讓專利成果真正走向應用,實現科研與産業的對接,還需要“孵化”。在這一過程中,中試資金的投入至關重要。目前,這一資金的缺乏已成為制約我省專利轉化實施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試環節是科技成果産業化的關鍵,也是風險成本相對較高的環節,往往出現政府投入不足、企業不願掏錢的情況。”畢普雲表示,在我省眾多的科技專項中,用於成果轉化和推廣的只有一個成果推廣專項,2011年預算400萬元,沒有條件投入到科技成果轉化的中試環節,致使許多在前期技術上取得突破的成果,因為沒有充足的中試資金和中試條件,孵化程度不夠,中途夭折。

  “貸款時,專利能不能質押?”“專利質押有什麼手續?”記者採訪到的很多專利發明人表達出了很強烈的資金需求,他們都因為缺乏資金無法使專利産業化而感到苦惱。

  海南皇隆制藥公司曾經試圖嘗試以專利質押融資的方式獲得銀行貸款,但最終功虧一簣。今年三四月份,在一次省領導對中小微企業進行的調研活動上,他們提出希望將手中的專利向銀行進行質押,從而獲得貸款。對此,中國銀行海南省分行表達了興趣。然而,當進入到真正的談判時,他們卻尷尬地發現,由於找不到專業的、權威的專利權評估機構,中行無法對皇隆的專利價值進行評估,因此無法給他們提供貸款。

  “我們有10多個發明專利,一直以來都在尋求專利質押融資,可惜現在無法做成。”海南皇隆制藥公司副總經理何晶説,如果專利不能通過正確評估和抵押獲得貸款來體現價值,會打擊企業研發專利的積極性。

  扶持專利發明 政府要當好“保姆”

  當“保姆”也要講技巧,在研發環節就要面向市場,向“錢”看齊

  香草蘭茶、香草蘭香水、香草蘭巧克力、香草蘭酒……這都是熱農院香料飲料研究所在政府支援下,不斷進行專利開發的成果。該所已研發出香草蘭、咖啡、胡椒等特色熱帶香料飲料作物系列産品39類86種,獲發明專利24項,科技成果轉化率高達90%以上。

  香飲所副所長譚樂和説:“現在所裏的技術轉讓收入每年都有幾百萬元。近5年,累計實現技術性收入1.6億多元,形成了科研、開發與市場緊密結合的技術開發體系。”

  近年來,我省大力扶持專利技術轉讓。以省技術交易中心為例,僅2013年該中心就舉辦了專利技術推廣展示交易活動7場,推介920項專利技術和産品,促成12項專利技術及産品交易簽約,簽約金額3000多萬元,同比增長507%。

  “專利産業化離不開政府扶持。”畢普雲認為,政府還要從多方面著手,推進科技成果産業化。“最重要的是,強化研發環節的産業化導向,財政研發投入盡可能以企業為主,主要面向市場。建立以科技成果産業化為導向的職稱評定制度。修訂科技成果轉化獎勵辦法,把對於轉化科技成果作出突出貢獻的創投企業、金融機構、仲介服務機構和個人納入科技成果獎勵範圍。”

  “中試環節沒有錢是不行的,這方面也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支援。”畢普雲説,具體操作上,可設立科技貸款風險補償資金,通過政府提供信用擔保、與銀行風險共擔的方式,為企業中試期提供資金支援,同時加快産權交易平臺和仲介機構的建設。

  “光讓政府出錢也是不現實的,當務之急是完善科技成果産業化金融支援體系,設立科技信貸風險補償金,以政策性擔保為示範,引導社會資金積極參與。”畢普雲認為,也可開展高新技術企業科技保險,運用保險機制支援降低創新創業風險。

  (本報海口10月15日訊)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