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淡化盈利指標 彰顯IPO改革思路

  • 發佈時間:2014-10-16 03:29:28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劉錕

  企業首發前業績出現下滑,曾是IPO企業的最大忌諱。不過,日前證監會在擬上市公司的審核標準上悄然發生變化:即使企業業績臨門一腳出現“變臉”,但只要發行人充分進行資訊披露,説明存在的風險,證監會也會開綠燈。這一發行審核的新常態,表明監管層的監管思路已經變化,向著以資訊披露為核心的股票發行註冊制過渡。

  眾所週知,在A股市場上,企業盈利能力是否達標,一直是判斷其能否通過審批、順利完成上市的重要條件。這也讓無數初創的新興企業和科技型企業徘徊在直接融資的門外。2009年創業板較主機板降低了一些上市財務指標要求。但現實中,連續盈利且持續增長仍是一道邁不過去的坎。特別是證券承銷商,為提高發行效率,也不會去選擇那些盈利能力短期不會有大改觀的企業。

  這樣的硬性規定,也造成了當下股市的不少頑疾。比如,以監管層替代投資者投資理念,幫投資者提前選定投資標的,希望把業績最好的公司選出來,然後讓投資者獲得回報。這樣的願望是美好的,但實際操作中,很多企業為了能夠擠進上市的門檻,不惜弄虛作假,上市前後業績往往呈現“兩重天”景象。與此同時,很多企業在上市過程中為達到上市目的,權力尋租行為屢見不鮮。而那些真正遵守遊戲規則的企業,則往往因跨不過門檻而融資無門,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龐大的IPO排隊企業固然讓市場生畏,但弄虛作假的行為才真正破壞了市場生態。因此,淡化對盈利指標的要求和判斷,不論對投資者還是市場來説,都是好消息。只有剷除做假賬的土壤,才能擠掉擬上市公司的業績水分,才能讓真正有品質、敢擔當的企業受益。同時,也可以提高投資者自我甄別的能力,通過自我判斷完成自主投資。

  更可喜的是,除了淡化盈利指標,日前監管層還著手研究尚未盈利的網際網路企業和科技創新企業的上市問題。按照此前證監會的安排,今年內註冊制或將出臺實施細則。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淡化盈利指標並向註冊制過渡的過程中,一定要逐步建立起完善的退市制度。唯有退市制度切實推行,才能實現企業的寬進嚴出,監管層也才能真正從事前監管轉移到事後監管上來。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