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大糧倉的“豐收經”

  • 發佈時間:2014-10-14 08:31:07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毛曉雅

  9月末的三江平原,大地披金,天空清朗。隆隆的大型機車穿行在道路上、田野間,彰顯著秋收“主力軍”的豪氣。“今年的收成比往年都好。”所到之處,農民大都給出這樣的回答,興奮寫在臉上。

  這是一個讓黑土地上的種田人無比振奮的豐收季。據黑龍江省農委發佈消息,今年全省糧食生産有望奪得特大豐收,實現“十一連增”;黑龍江農墾總局發佈消息,預計墾區糧食總産將突破430億斤預期目標,同樣實現“十一連增”目標。

  大糧倉將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新的貢獻。這樣的成績,有風調雨順的原因,更是農業科技、農機和新型經營主體在這片沃土落地開花的結果。

  智慧化育秧出壯苗、搶積溫

  “今年水稻産量每公頃10.18噸,比去年增産近半噸。”張國軍是黑龍江農墾友誼農場第五管理區第二作業站的職工,他種的12公頃水稻收穫近半,一拉到曬場就被糧商看中買走,張國軍説:“水稻産量高,品質好,離不開農場推廣的智慧化育秧。”

  種糧人都知道,好秧半年糧。以前,農民都是用“大缸泡”、“炕頭烙”進行水稻催芽,育秧晚,而且苗弱。“智慧化的浸種催芽車間,能夠控制溫濕度等生長條件,大棚育秧出壯苗,下地無需緩苗,就能快速生長。還能將育秧時間提前,搶奪積溫。”張國軍説。

  在佳木斯樺川縣,縣農業局局長于波説:“智慧化育秧是近年來水稻穩産增産的關鍵,為此,政府補貼力度很大,每個催芽車間補貼20萬元,大棚補貼8400元。目前全縣130萬畝水稻中,100萬畝實現了智慧化育秧,今年有望實現全覆蓋。”

  “今年水稻全部播在高産期,3月23日完成水稻扣棚,4月23日完成育苗,5月25日完成插秧,全省84.6萬棟水稻育秧大棚和1023個大型智慧催芽車間發揮了重要作用,為豐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黑龍江省農委有關負責人説。

  事實上,智慧化育秧只是科技增産的措施之一。在推進糧食高産創建和增産技術攻關中,玉米通透栽培、水稻缽體擺栽等栽培技術得到大面積推廣和輻射帶動。測土配方施肥面積進一步擴大,全省達到9500萬畝,比上年增加500萬畝。科技含量高,增産有了強有力的支撐。

  對此,樺川縣創業鄉拉拉街村的種田能手王鐵仁深有體會。今年是他使用缽體擺栽技術種植水稻的第一年,“這項技術能實現精量插秧,用種少、分蘗好,成活率高,不用補苗,今年比去年增産10%左右。”

  王鐵仁説,“此外還能節省成本。以前,每公頃需要用150斤種子,現在只需要40公斤,而且省去了補苗的人工費用。”今年王鐵仁在自己種植的20公頃地上使用了缽體擺栽技術,嘗到了增産的甜頭,明年,他計劃在合作社120公頃水田推廣。

  大型農機讓種田變得高效又輕鬆

  張國軍家住在友誼縣城,開車下地需要20分鐘,“現在種地跟以前不一樣了,一年之內只需要下幾次地就夠了,而且還不用動手幹活,插秧、病蟲害防治、收割、整地這些環節都有大機械作業,只需要在一旁看著即可。”張國軍説,“有了大機械,種田很輕鬆。”

  在友誼農場,種糧已經實現了全程機械化。播期有插秧機和播種機、病蟲害防治有航化作業、還有一天“消化”數百畝的大型收割機、整地機。在第五管理區第二作業站一片已經收完的玉米地裏,一台大馬力履帶式深松機正在“隆隆”地作業,機車開過,翻出一排排黑色的泥土,如黑色的浪花一般,技術員用尺量過,深度45釐米。“收割完成後,職工就不用管了,由農場統一組織機械進行秋整地,為來年春播做準備。”友誼農場副場長張秀國説。

  “眼下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加快農機具的調度工作,保障秋收順利進行。”富錦市農機局局長劉軍説,“全市共有2800台玉米收割機,3000台水稻收割機,進度每天能夠收穫10萬畝,基本能夠滿足秋收需求。全市玉米機收率達到92%,12天的作業期就能夠完成。”

  為了在關鍵農時更好地調度農機具,在富錦市現代農業萬畝水田示範區的農業資訊監測指揮中心內,建立了專門的農機指揮系統,通過農機管理資訊、農機作業監控和農機作業導航三個指揮管理系統,對全市100馬力以上大型農機及23個現代化農機合作社進行統一資訊採集、統一作業調度和指揮管理,實現農業機械資源合理利用。

  在黑龍江,大型農機裝備已經成為現代農業的一大亮點。據統計,全省大型農機合作社總數達916個,依託大型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大戶和農墾的機械力量,為深松整地、搶播快種、中耕管理提供了有力的裝備保障。今年全省農村新增水稻插秧機1萬台,總數達15.1萬台,進一步提高了水稻插秧效率,基本實現了由人工繁重勞動向機械快速輕簡插秧轉變,秧苗全部插在高産期。

  土地越來越多地向新型經營主體集中

  黑龍江省富錦市二龍山鎮新興村的孫聖海是全國有名的種糧大戶,幾年前,因為種植經驗豐富,被大夥推舉出來做帶頭人,成立了産供銷一體化的現代農業專業合作社,現在新興村90%的村民都加入了合作社。孫聖海説:“農民種田想要掙錢,就必須綁在一起,實行規模化生産。”

  今年,孫聖海的合作社1萬畝地共産糧7000噸,實現了大豐收。“成立合作社後,不僅糧食産量提高了,成本降低了,糧價也有了講價權,不合適就不賣。”為了把賣糧收益留給農民,孫聖海貸款投資建起烘乾塔和8萬噸的倉儲庫。“自己倉儲可以待價而沽,1噸能多賣100元。還能給國家儲糧,單這一項就能多收入400萬元。”

  富錦市農業局副局長申慶龍剖析今年的增産因素時説:“標準化生産是重要原因,土地越來越多地向合作社、種糧大戶、家庭農場集中,據測算,規模化標準化生産能夠促成糧食增産5%以上,同時還能節本增效,增加農民收入。”

  富錦市長安鎮的農民柳軍力種了1114畝水稻,加入合作社後,柳軍力覺得種田更科學了,“以前自己種,選種子很盲目,現在都是合作社統一選擇優良品種,該防病蟲害了或有氣象災害,合作社會統一發短信提醒,今年的水稻幾乎沒發生任何災害,比往年要增産不少。”年初,他通過合作社貸款60萬元,對於還貸,他很有信心:“合作社提供的訂單農業,賣價比市場價每斤高出1毛5,加上增産,還完貸款,還能掙不少。”

  新型經營主體在搶抓農時、應用先進技術和提高耕作標準方面發揮了示範引導作用,據統計,全省農村規模經營土地面積達3600萬畝,有力帶動了全省農業生産整體水準的提升。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