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村莊處處入畫圖

  • 發佈時間:2014-10-11 07:52:12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馮雷 王會 張偉賓 通訊員 孫亞安

  改水改廁、污水處理,這是向農村傳統生活方式説再見的宣戰。

  城鄉互動、産業富民,這是讓農民分享市場機會的“益農式”發展實踐。

  生態宜居、文化傳承,這是在城鎮化過程中守望鄉愁的美麗轉型。

  去年以來,河北省廊坊市充分發揮農民群眾主動性,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調動企業等市場主體的建設力量,在全市範圍內開展了農村面貌改造提升的攻堅行動。

  金秋時節,記者行走在京津走廊、潮白河畔,感受了這場讓6429平方公里農村面貌悄然換裝、讓300萬老百姓幸福滿溢的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

  幸福街上的幸福故事

  ——“面子”“裏子”一起抓,把農村面貌改造提升的功夫下足;從“要我改”到“我要改”,充分發揮農民改造居住環境的意願和能動性。

  走在大廠回族自治縣的半邊店村、香河縣大荒莊村等鄉村的街道上,隨處可見綠樹或與鮮花相映成趣,或與房前屋後的小菜園點綴成圖,乾淨整潔的水泥路面上看不到雜物,三三兩兩的人群或在街邊樹蔭下聊天,或在街角廣場的健身器材上鍛鍊。

  有意思的是,在這些村子裏,有好幾條街道用“幸福”命名。在半邊店村,乾脆所有的街道都用“幸福”命名,“幸福一街”“幸福二街”“幸福三街”……依次排開去。除了用“幸福”命名,還有諸如“和諧”“祥和”“團結”等街道名字。從沒有名字到“幸福祥和”的街道名字,充分展現了在農村面貌改造過程中老百姓對居住環境的重新認識和期許。

  而真正讓老百姓感到幸福和滿意的,是農村面貌改造提升給他們生活帶來的諸多變化。

  “以前這就是個大臭水坑,現在變成了一個小公園!”在大廠縣王果子村,76歲的老人王秀英正坐在自家門前的公園前看風景。老人告訴記者,這兩年村裏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僅路好走了,房子也漂亮了、暖和了。

  老人所説的房子暖和了,是指給農村民居加厚保溫板的行動。廊坊市在農村面貌改造提升過程中,推廣應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這種幹挂保溫板加抹防裂砂漿的方法對墻體進行改造,相當於給房子穿上了一層厚厚的保暖衣,在冬季能使房屋溫度提高3攝氏度以上。

  不僅這種看在眼裏的道路和房屋悄悄換上了新裝,看不見的犄角旮旯如廁所和污水處理系統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在大廠縣褚各莊村,記者看到,街道上、家門口的露天旱廁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在自家院子的三格化糞池式廁所、雙甕漏斗式廁所、糞尿分集式廁所,甚至是具有完整上下水道系統及污水處理設施的水衝式廁所,都乾淨衛生,無味無蠅。

  “以前夏天上廁所的時候一進去就得趕緊出來,沒幾分鐘就被蚊子叮一個包,改廁以後蚊子、蒼蠅都沒了。”褚各莊村李紅福的妻子説。

  看到改廁的效果後,鄰村的鄉親們也紛紛要求所在村加快改廁進度。

  不光廁所改了,農村裏也有了污水處理設施。

  在各縣農村推廣的分散式人工潛流濕地污水處理設施,不僅讓污水不亂流,而且集中起來的污水經過過濾炭包分解,還可以再次迴圈利用。

  無論是改水改廁,還是給民居穿上保暖衣,在農村面貌改造提升的過程中,並不是政府的獨角戲。從“面子”到“裏子”,再從“裏子”到“內核”,房屋更暖和更漂亮了,衛生條件更好了,更重要的是,老百姓的生活習慣也正在發生著喜人的變化。

  為了配合整潔道路,農戶的庭院收拾得更乾淨、更整潔了,門樓更漂亮了。

  為了維護環境衛生,農戶隨處堆放垃圾的行為少了,有了專門的隊伍收集處理垃圾。

  為了建設文化廣場,年輕的入黨積極分子還紛紛解囊支援電子顯示屏和秧歌隊的服裝道具。

  換裝的同時讓美麗更可持續——通盤考慮産業發展、農民增收和面貌提升,在京津冀一體化和城鄉互動過程中為讓美麗持續下去創造條件。

  農村面貌改造提升並不是孤立的行動,而是與現代農業發展結合的過程。

  把産業發展放在突出位置,堅持規劃先行,為農民開闢多种經營渠道的同時壯大集體經濟,成為廊坊市各區縣的主導思想。

  走進固安縣林城濾芯工業園區,傍晚的彩霞映襯下的千畝花海婀娜多姿,統一規劃建設的歐式建築整齊排列,大大小小的300家濾芯企業就分佈在這花海和歐式建築中。該村抓住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這一有利契機,對村裏的濾芯産業進行資源整合,實行集中管理,既實現了環境的集中整治,又實現了産業的集約化、規模化經營,提升了産業層次。

  南王起營村是固安縣花木種植專業村,全村花卉收入超過1億元,每人平均純收入3萬多元。村民富了,改善生活的願望也就強烈了。今年以來,該村對村內的主幹道全部進行了硬化,房前屋後和庭院都進行了綠化美化,並引進了天然氣。南王起營村成了名副其實的花園村,京津冀客商紛至遝來。

  “農村面貌改造提升一方面是改善農村生産生活環境,另一方面就是在環境提升的基礎上實現富民。”固安縣委書記薛永純説。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開展以來,該縣按照“一村一品”致富産業發展規劃,鼓勵和引導村街通過招商引資等途徑發展棚菜、花木、漁具、濾芯等特色優勢産業,以農村産業的發展支撐農民收入的增加,實現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與産業發展的良性互動。目前,該縣已建成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9家,農業專業合作組織253家,帶動1.2萬戶農民增收致富。

  三河市燕郊鎮大石各莊村對全村1000多畝老梨樹進行了高接換頭改造。進入盛果期後,畝産可達到5000斤左右,僅按每斤1.1元的批發價計算,每畝梨樹的收入就可達到5500元,比過去提高了六七倍。

  如今,大石各莊村又先後籌辦了“梨花節”“採摘節”,建起了“農家院”。梨花盛開時節,外地和本地遊客紛紛來到大石各莊村觀賞梨花,梨園成為花的世界,潔白如雪、晶瑩剔透的梨花吸引著眾多遊客流連忘返、合影留念。每年8月的採摘節,村幹部引導村民利用各家庭院搞休閒採摘活動,住農家院,吃農家飯,別有一番情趣。

  除此之外,大石各莊村立足於距離北京、天津等大城市較近的區位優勢,開展梨樹認購。對城裏人來説,只要300元就能吃到自己梨樹上的梨,安全又放心。而對農民來説,1畝地的收入將達到1.5萬元。

  與此同時,適時引導村民發展樹下生薑種植,全村600多畝梨園得到了綜合開發,樹上長梨,地上種姜。目前市場上每斤生薑3~4元,按每畝産姜2000斤計算,村民每畝又增收6000~8000元。

  “只要把梨樹種好了,就相當於老百姓引進了好幾家無污染的大企業,梨樹就是我們村發展的根。”大石各莊村委書記趙勁松説。

  香河縣圍繞“荷花之鄉”創建工程,引導村街利用閒置坑塘種植荷花,慶功臺村種植荷花1萬餘畝,在美化村莊的同時,帶動農民增收3000萬元。

  大廠縣注重改造提升行動與現代農業和鄉村旅遊相結合,威武屯村建成了全省唯一的“河北農村題材影視劇生産基地”,帶動了該村農家樂旅遊産業的發展。

  據介紹,通過兩年來在561個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重點村和530個新民居建設示範村率先實踐,引導扶持,廊坊市已啟動實施産業富民項目700余個,總投資157億元。

  在重點村的帶動下,全市培育家庭農場32個、農業公司145家、646個專業大戶及一大批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達1572家,新增562家,帶動25.4萬戶農民增收致富。

  在城鎮化中守望美麗鄉愁——傳統美德、現代文明與生態文明融匯交織,讓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可持續,並內化到農村生活現代轉變的過程中。

  孔融讓梨、黃香溫席、臥冰求鯉……墻面彩畫在採訪的村子隨處可見。除了這些傳統美德教育,還有“共與父母度節假、常為父母拍照玩”等“新二十四孝”。站在新的視角對傳統美德進行詮釋,把其與現代文明道德風尚結合起來,以四扇屏的形式,繡成畫像,人們到此紛紛駐足觀看。

  農村面貌改造提升,提升的不僅是物質文明,更包括精神文明。

  在三河市燕郊鎮東吳各莊村,圍繞四株百年古槐建起了文化大院,廢棄的村委會房屋被改造成了“槐迎才書畫院”,農民原來拿鐵锨的手拿起了畫筆、抒情言志、筆走龍蛇,成了新型的文化人。

  在香河縣王指揮莊,以該村村民王從民身為“京東大鼓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為契機,每週都要進行多次表演;對村內清朝初年的“寶慶寺”遺址進行重建;圍繞村內古槐進行“木”業規劃發展利用;圍繞京杭大運河規劃“水”的項目開發。“水、木、鼓、寺”相得益彰,老百姓既有生態涵養區,也有文化活動區,還能就近在印刷企業上班,不亦樂乎。

  在固安縣屈家營村,白墻、灰瓦、青磚地,獨具特色的民俗壁畫與雕刻在街道上的古音樂符號傳遞著600年古樂的聲音;別致的涼亭、古樸的音樂會堂將現代與傳統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賞古樂、泡溫泉和現代農業觀光、休閒採摘為一體的傳統文化新村,讓傳統文化意韻和現代文明氣息在這個普普通通的小村子匯合融聚。

  在大廠縣回族聚居村南王莊,守國法、傳正道的清真文化與現代産業和文化活動和諧發展。“真是趕上好時候了,誰能想到我們農民也能有公園!”在廣場遛彎的大爺王廣博説,農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得民心,也受穆斯林的擁護。

  在農村面貌改造提升的過程中,傳統農村的民俗風格、産業特色、文化底蘊不僅沒有被破壞,反而被更好地傳承發揚,讓這些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老農即使城鎮化了,也有一個心靈歸宿。

  農村面貌改造提升,在注重人與社會、與市場的和諧共處之外,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也頗為重視。

  三河市大定福莊利用國家扶持政策,採取市場化運作方式,實施了太陽能發電項目和沼氣站項目。太陽能發電項目佔地13畝,年發電量40萬度。目前太陽能板已安裝完畢。沼氣站項目佔地4畝,年産沼氣18萬立方米,能夠滿足村民燒水、做飯需求。目前,主體工程和入戶管網已完工。這兩個項目不僅節能降耗、生態環保、凈化環境,而且能夠有效降低村民的生活成本。

  在廊坊市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中,各種促進人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技術不斷被創新應用:“庭院一體化+人工濕地”的污水處理系統;“戶存、村集、鄉運、縣處理”垃圾處理模式;沼氣凈化池、無動力厭氧+人工濕地等清潔能源技術;雙甕漏斗式、三格化糞池式無害化衛生設施;燃氣、地熱供暖,沼氣、氫烴氣、地源熱泵、生物質型煤鍋爐等新能源、新技術。

  隨著一項項新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多的傳統農村在實現美麗換裝的同時,也完成了“強身健體”,環境整潔、設施配套、田園風光、舒適宜居、村富人美,這樣的農村比城市更有吸引力。

  重點村廁所改建、飲水安全、道路硬化、垃圾處理、村莊綠化、危房改造六項重點任務全部達標;環境治理長效機制、飲水安全實現全市域覆蓋,廁所改建、村莊庭院綠化全市域推進。

  在位於京津走廊上的3000多個行政村,這場告別傳統生活方式,走向現代文明與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改造提升行動正成為面向京津、展示河北農村新風貌的靚麗窗口。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