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民間的精彩文化的力量

  • 發佈時間:2014-10-10 07:31:49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程天賜 文/圖

  發現民間精彩,印證文化力量。近日,記者隨同文化部公共文化司組織的專家組,對申報2014~2016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部分縣市(區)、鄉鎮進行實地調查。走訪中看到,各地圍繞建設共有精神文化家園,立足傳統,重在普及,完善傳承保護機制,做出可喜探索和努力,讓傳統文化融入當代生活,讓優秀文化惠及更多百姓。“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創建工作,豐富了公共文化服務群眾的手段和內容。

  在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人們田中薅草有“薅草鑼鼓歌”,下河放排有“清江號子”,起屋上樑有“上樑歌”,嫁女娶媳婦有“花鼓子歌”,長者去世有“喪鼓歌”……這裡是名副其實的土家歌舞之鄉。縣裏在榔坪、漁峽口、資丘、都鎮灣等鄉鎮建立了長陽山歌、南曲、花鼓子、土家撒葉兒嗬、民間故事、民間吹打樂、薅草鑼鼓7個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民間藝人覃發池創辦的“畢茲卡民俗文化村”成為該縣民間文化的宣傳展示窗口和傳習培訓基地。近千名民間文藝愛好者在這裡培訓後,或組建文藝團隊,或走向旅遊景區從事演藝、導遊,吃上了文化飯。

  在“龍船調故鄉”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群眾中流傳有“三天兩頭不唱歌,喉嚨好像蟲在梭。抬起石頭喊號子,薅草鑼鼓唱上坡。逢年過節連更唱,兩口子床前也對歌”的説法。該市已蒐集民間歌曲2028首,歌謠2200余首,民間器樂曲654首。市裏每5年舉辦一屆龍船調藝術節,每3年舉辦一屆民歌傳唱大賽;利川民歌教材進校園,全市80%的村建立了民歌演唱隊,利川民歌演唱活動參與和受眾人數達到90%以上。

  珠江三角洲腹地的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是聞名海內外的醒獅、武術、粵曲之鄉。南海醒獅從傳統套路的低樁獅發展到中樁獅、高樁獅、樁獅採青、水上飛獅等,被譽為“中華一絕”。醒獅文化成為代表南海形神兼備的文化符號,每年南海區各鄉鎮舉辦“獅會”的就有30多處。四鄉八里,醒獅齊聚,人如潮,鼓如雷,獅爭雄,龍爭霸,拜年、表演、競技獻藝、採青比武,一派沸騰、祥瑞之氣。

  廣州市番禺區沙灣鎮的“飄色”表演藝術,從民間信仰迎神賽會中發展而來,它集合了材料、力學、音樂、造型、裝飾等工藝,以站立在“色梗”上淩空而起的幼童為演員,扮演各種人物造型,表現某個民間傳説或戲曲故事片段,在街巷、廣場巡遊,成為增強民族凝聚力、連接海內外華夏兒女的重要紐帶。

  民間文化藝術,既是非遺項目,也是文化産業的抓手;不僅涵養人們心靈,還能開發文化産業富民。建設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就是要保持文化的完整性和連續性,就是要提醒人們珍惜和創造美好家園,讓傳統優秀的民間文化(包括美德)起一種榜樣的作用,影響當代人的生活。

  通過實地走訪,記者深切感受到,文化對每個人的心靈熏陶、精神建設至關重要。傳承中華文化血脈,散發泥土芳香的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設,讓基層群眾體會到了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豪,進而催生了文化自覺,激發了文化參與的熱情、活力。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