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16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突破極限:看見了看不見的世界

  • 發佈時間:2014-10-09 09:30:25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19世紀一個德國人發現的光學顯微鏡極限,100多年後被另一個德國人突破。10月8日,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德國人黑爾,以及兩位美國人貝齊格和莫納。他們的新顯微鏡,讓科學家能更清晰地透視微觀奧秘。

  由於光會衍射,一個發光點,被眼睛或者底片捕捉到的是一塊暈斑(準確説,是一塊圓形的漣漪)。19世紀德國大光學家阿貝發現,兩個點靠太近,近到光波的一半左右,顯微鏡下就顯示為一塊暈斑了。根據“阿貝極限”,傳統顯微鏡能看清200奈米以上的細菌,但看不見200奈米以下的病毒和蛋白質分子。

  後來,電子顯微鏡問世了。電子也是一種光波,波長極短,電子顯微鏡解析度可以突破200奈米。“但是,電子顯微鏡時間解析度低,不能觀察運動的東西。”中科院化學所研究員方曉紅説,“要觀察生物,得把對象冷凍了,放進真空。沒法看到活著的細胞器怎麼運動和行使功能。”

  一直到了1990年代,鑽研顯微鏡技術的德國人黑爾(出生在羅馬尼亞)提出了新的辦法。他給普通的光源上,套上了一個麵包圈一樣的環裝光源。“麵包圈”負責“擦除”。

  “兩束光波長是一定的,一束激發熒光,環形的一束則退激發,這樣就只留下中間一小塊有光。”方曉紅説。如此一來,顯微鏡分辨度終於突破了200奈米。黑爾給他的這項發明取名STED,即“受激發射損耗”。

  黑爾後來回憶説,STED的靈感是他一次躺在床上看理論書籍時想到的,之後他立刻衝進了實驗室,那是他科研生涯最激動的一刻。

  STED技術之後,另一些技術方案也獲得成功。此次兩位美國諾獎得主的PALM技術,思路截然不同。STED是靠擦除光暈提高解析度;PALM則是設法讓光點不要挨得太近。

  利用生物基因改造,被觀察的蛋白質分子與熒光蛋白質分子整合(相當於給每個對象配一盞指示用的燈泡)。燈泡要發熒光,先得被一種特定波長的鐳射激活。PALM技術的要訣,就是每次只給很低能量的鐳射,這樣,燈泡的大海之中,只有幾個激活,燈泡挨在一起的幾率基本為零。PALM會拍很多張照片,每張照片上,都有稀稀拉拉、位置清楚的發光分子,疊加在一起就顯示出蛋白質分子精確的分佈。假如在普通顯微鏡下,就會呈現為模糊一片。

  方曉紅從事的研究,也得益於這些技術進步。她提到,哈佛大學華人教授莊小威的STORM技術,同是大獲成功的超解析度顯微技術,與PALM技術同樣發明于2006年,此次沒有同獲諾獎有些可惜。在科學網部落格上也有人為莊小威鳴不平。

  “這些技術雖然比較新,但在化學和生物學上已經廣泛應用。它們突破了‘光學解析度極限不可突破’的認識,很了不起。”方曉紅説,“黑爾在1990年代就提出了STED技術,但真正用到生物觀測還是2007年。因為黑爾是個物理學家,一開始大家沒有意識到STED技術用在細胞方面的前景,十幾年後才有了認識。2009年我們在北京開香山會議,邀請黑爾來的時候,大家已經都説他遲早會獲諾貝爾獎。”

  (科技日報北京10月8日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