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採煤變採氣,沉睡資源待喚醒

  • 發佈時間:2014-10-09 07:33:34  來源:新華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若按年産2000萬噸的進度,江蘇現有煤礦最多開採30年。不為人知的是,我省地下還有49億噸煤炭儲量。它們何時開採、如何開採?江蘇煤炭地質局昨天傳出消息,我省正加緊研究地下氣化技術,無需開挖礦井,無需礦工辛苦作業,就能“喚醒”這些“沉睡”的資源。對煤炭資源小省、消費大省的江蘇而言,這無疑是個利好消息。

  九成煤炭靠省外

  本省産量需穩定

  江蘇煤炭開採歷史已逾百年,資源集中在徐州。截至去年底,我省探明煤炭儲量67.47億噸,佔全國總量的5%。江蘇煤炭地質局副局長、總工程師潘樹仁介紹,全省正在開採的礦井有18對,資源儲量為16.3億噸,其中可開採量6億噸。

  現有礦井以外的儲量中,江蘇還有49億噸煤炭資源適合開發,考慮到煤層埋藏較深、地質條件複雜,國家不鼓勵採用礦井開採。一邊是全省能源消費量逐年增加,一邊是現有礦井存量資源逐年下降,這部分未開採資源備受關注。

  “十二五”以來,江蘇能源消費總量年均增長5%,大部分為煤炭。去年全省煤炭消費總量2.9億噸,其中,2.7億噸來自內蒙古、山西等省,以及澳大利亞、印尼等國。省經信委煤炭處處長宋旭東坦言,省內産量儘管每年僅有2000萬噸,佔比不高,但作用不可小覷,尤其在夏季和冬季用電高峰時段,全國煤炭供應趨緊,省內煤炭可為電廠提供“及時雨”。

  “九成煤炭靠外省,本省産量需要穩定。”省政協委員顧瑜芳分析説,儘管太陽能發電、核電等新能源備受熱捧,但短期內“難挑大梁”,傳統能源佔主導的格局還將持續較長時間。長期看,能源價格處在上升空間,挖掘自身能源保障潛力,將提高經濟運作的安全性。

  無需新開挖礦井

  回收率提高兩成

  “説實話,我們希望能開採這49億噸煤炭資源,延續煤炭生産週期。”徐礦集團副總工程師王晨傑表示,綜合比較,地下氣化技術能兼顧好資源開採與安全生産。通過打鑽向煤層注入氧氣,將煤炭有控制地燃燒産生可燃氣體,然後導出地面利用。

  相對於傳統礦井開採,地下氣化技術優勢明顯。一是實現地下無人生産,減少安全事故,節省運輸等成本;二是提高資源回收率,我省傳統礦井回收率為50%,煤層掏空後引發地面沉降。地下氣化技術回收率可達70%,煤燃燒後形成固體廢渣留在地下;三是減少大氣污染,煤炭直接燃燒的熱能利用率僅為15%-18%,地下氣化技術産生的煤氣熱能利用率達55%-60%,污染物排放降低,推動能源生産和消費變革。

  全球在建或已批准的煤炭地下氣化項目已有26個,我國在內蒙古建成首個此類示範項目,最高日産煤氣80萬立方米,不僅服務於民用、發電,還可提取純氫,或作為合成油、氨、甲醇的原料氣,市場前景看好。據地質勘查分析,我省49億噸資源儲量中37.2億噸適合地下氣化。潘樹仁透露,位於徐州沛縣境內的朱寨井田初步確定為江蘇煤炭地下氣化開發利用的試點項目,資源量為6641萬噸。

  燃煤增環保壓力

  能源結構待改變

  採訪中,不僅是徐礦這樣的國有企業,一些社會資本對氣化技術也躍躍欲試。“剛剛經歷的煤炭黃金十年,煤老闆日子滋潤,哪有心思搞地下氣化。這兩年,市場跌入低谷,不得不考慮轉型。”徐州友豪投資公司董事長蔡子豪坦言,採煤變採氣,資源就地轉化,通過管道與周邊配套的工業企業、發電廠對接,既延伸産業鏈,又提升綜合效益。

  能源是徐州的主導産業,貢獻GDP的同時也帶來環保難題。全省116家裝機容量10萬千瓦及以上的統一調度電廠,徐州就有11家,且均為大型燃煤電廠。該市環保局監測顯示,影響當地大氣品質的首要因素是燃煤,全市煤炭消費量超過北京、南京等大城市,改變能源消費結構迫在眉睫。

  相比動輒投資上百億元的地面“煤制氣”項目,地下氣化技術的門檻略低。以年産2億標準立方煤制液化天然氣為例,項目總投資15億元,8-9年可收回投資,測算下來,比同樣經濟效益的傳統礦井開採項目投資回報週期快。

  “地下氣化對環境影響主要集中在地下水和殘渣處理,從內蒙古的項目監測看,技術上可以解決好。”中國礦業大學煤炭工業地下氣化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梁傑透露,該項目建設之初打了13口監測井,分別監測地下180米和230米水層,運作7年顯示水質並未變化。各地水文和地質條件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完善技術措施,確保萬無一失。本報記者 黃 偉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