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當“沙縣小吃”帶走了過半勞動力之後

  • 發佈時間:2014-10-09 07:31:06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高文

  在國內許多城市,徜徉在街頭巷尾,隨意走走就可以找到一家沙縣小吃店。

  近年來,6萬沙縣農民將小吃店開到全國各地,締造了這座閩中縣城的創業神話。然而,在靠小吃帶動農民致富的同時,作為傳統的國家商品糧基地,沙縣也面臨過半勞動力外流的現狀,在一定時間、空間內形成農村的“空心化”。

  一方面,城鎮化進程不可逆轉;另一方面,青壯勞動力流失,沒人願種地、沒人會種地,新農村誰來建設?這片鄉土誰來守望?

  信託公司實現“人走地不荒”

  初秋的夜晚,夜空中繁星點點,田野一片寂靜,而在沙縣富口鎮姜後村種糧大戶姜發灶家的院子裏卻燈火通明,烘乾機在轟鳴。今年,他流轉的2000多畝土地全部種植優質水稻,每畝要上繳租金300斤幹谷,大約400多元,交完租金後每畝凈利潤500多元,2000畝一年的收入就是100多萬元。

  “2011年,看到縣裏搞土地流轉,我就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參與了進來。沒有信託公司的話跟農戶簽合同他會反悔掉。2007年流轉土地都不要錢,2008年(每畝租金)100斤幹谷,農戶反悔我一點辦法都沒有,有了信託公司我就放心了。”姜發灶説。“今年流轉的1500多畝土地租賃期限都在10年以上。他們都出去做小吃了,沒空種田,聽説我要種都很高興。租金也不高,洋面田每年一畝200斤幹谷;山壟田,前5年免租,後5年每年一畝100~200斤幹谷。但我要幫助修好道路、溝渠,保證10年後交還的是清清楚楚的農田。”

  在沙縣源豐土地承包經營權信託有限公司,記者看到,農民將自己的土地情況在信託公司的網上公示,包括土地的大小,種類和基本設施情況,也包括想要獲得的租金收益。在不改變土地集體所有制性質、農地屬性以及農民承包權的前提下,沙縣目前已實現土地流轉近13萬畝,佔沙縣全部耕地的65%,是全國土地流轉率的三倍多。

  沙縣農業局局長、源豐土地承包經營權信託有限公司總經理鄧聲豪介紹説,沙縣人口約26萬,“沙縣小吃”聞名全國,隨著小吃産業的發展,全縣9萬青壯年勞動力中約有6萬在全國各地從事小吃業,因此,全縣不少鄉村一直以來都欠缺青壯年勞動力,不少農田處在閒置狀態。“人走地荒”這一難題在沙縣凸顯出來。1996年,沙縣開始出現民間土地自發流轉。但土地流轉中一系列問題也接踵而至:租賃方經營不善時,農民田租得不到保證;租賃方也擔心農民隨時收回土地,不敢加大投入。為保障雙方的利益,2011年沙縣成立了土地承包經營權信託有限公司。

  “福建多山,一般一戶人家最多僅有幾畝責任田,業主要想流轉幾十畝責任田,就需要跟多戶村民談妥協議,過程十分繁瑣。”2007年前後,鄧聲豪先後擔任沙縣富口鎮鎮長、黨委書記等職。當時,他親歷了土地流轉中的一些問題。由於種植業受自然災害影響極大,當年,有承租人遭遇蟲害,投資打了水漂,沒錢付租金,便選擇了“跑路”。“找不到承租人,農民就只好找政府了。”鄧聲豪介紹,這種情況最終只能由政府埋單。此外,也發生過部分村民單方面毀約的現象,給承租人帶來了不小的困擾。

  源豐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一塊土地通過信託流轉出去要簽4份合同。按照程式,農民在村委會簽字登記,村委會將土地統一委託給信託公司,信託公司將小塊的土地平整成大片後出租給租賃方,獲得的租金由信託公司統一分配給農戶。

  可否讓土地流轉既能在市場經濟中規範起來,又能避免政府的行政行為過度干預?2011年5月,經過反覆推演,沙縣縣委、縣政府決定從財政拿出150萬元做資本金,分別成立源豐、金茂兩家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信託公司,並在全縣的11個鄉鎮設立分公司。運營的基本思路是,各個村在農戶自願的前提下將本村農地經營權統一信託于兩家公司,受託後兩家信託公司再統一向外來承租農地的農業大戶和農業公司進行流轉。

  “資本金是專門負責先期向農民預付和墊付土地流轉保障金及收益,萬一發生違約行為,也將由公司統一負責向承租人追討。”鄧聲豪告訴記者,“實際上,就是在他們二者之間建立了一道‘防火牆’。雙方經營中可能出現的責任,將不再由政府而是改由公司承擔。”

  信託公司是怎樣日常運轉的呢?“兩家信託公司成立後,沙縣把全縣的農村耕地位置、大小、基礎條件、流轉標準等情況匯集起來,通過統一的網路資訊平臺,統一對外招商,全縣土地流轉速率由平均2~3個月,縮短至一週左右,大大提高了農時利用效率。信託制度推行兩年來,再未發生過一起違約事件。”鄧聲豪説。

  新型農民馳騁田野喜“淘金”

  初秋,從沙縣城關向西向北,富口鎮、高橋鎮、夏茂鎮等,一路走來,稻浪翻滾,好一幅豐收的圖畫。

  下午三點多,俞永椿正駕駛著收割機在地裏忙碌。俞永椿説:“一天下來可以收割100多畝水稻。”汗水濕透了他的社服。他今年32歲,從福建師大電腦係畢業後曾在三明農校教了5年書,如今他成了職業農民,也是沙縣最大農業合作社的帶頭人。

  俞永椿所在的夏茂益鑫農業合作社,盤活流轉了附近十幾個村的萬畝土地,去年總産值1100多萬元,利潤近200萬元。而他和父母名下就流轉了700多畝土地。作為合作社的農機操作手,在這收穫的季節,他也是馬不停蹄。“如果不依靠機械,這一天的工作量過去得雇30個工人才能完成。一年下來,除了自家收成、日常工資外,他和家人還可以在年底領到十幾萬元的分紅。”

  “種田要賺錢,一是上規模,二是上機械。”對於自己的農民生活,俞永椿深有體會。

  同樣的話,出現在高橋鎮海泉家庭農場農場主徐邦泉口中。通過改造和自製機械,徐邦泉家中擁有玉米播種機、收穫機、旋耕機等9台機器,他和兒子兩人在村裏200多畝最差的河灘地上種馬鈴薯和玉米,去年純利潤50多萬元。“我們買的是北方的農機,沒有補貼,但還是值。”徐邦泉的兒子38歲,原來在外面開貨車。“很多機械都是我們自己琢磨出來的,很好用。當個職業農民,只要天時好,致富不是問題。”站在三層樓的新樓房門口,小徐自信滿滿。

  “勞動力外出,客觀上使土地具備了流轉的條件。再通過新技術、新農機等發展規模經營,可以獲得遠高於過去的經濟效益。”沙縣農業局局長鄧聲豪認為,凡事都有兩面,政府要做的就是因勢利導,擴大效益。“我們的目的,就是吸引這些想種田、能種田的職業農民留下來,幫助他們實現‘有利可圖’的發展願景。”鄧聲豪告訴記者,如果以傳統方式種養,在農村務農的效益已低至多數人都不願意從事的地步。過去,散戶農民種水稻、玉米等作物,扣除農資成本上漲因素,畝均凈利潤是185.2元左右。按照戶均7畝地、夏秋兩季都收糧計算,每年種糧凈利潤還不到2600元。而在小吃店打個雜工,每個月有三四千元的收入。

  如何讓土地産生應有的農業價值?沙縣縣委、縣政府順勢而為,縣財政連續3年每年安排120萬元專項扶持資金,用於家庭農場商標註冊、生産設施建設、新技術推廣和新品種引進等。截至目前,沙縣已落地農業規模項目126個,農民自發成立的合作社達到183個,家庭農場達到38家。

  觀念更新家門口創業增收

  在沙縣虬江街道柱源村,村民蔡榮添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租下了120畝農田,改造成了大棚花田,種植香水百合。柱源村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建起了一家現代農業示範園,蔡榮添的花田正在園內。

  蔡榮添的花卉大棚裏,已經安裝了自動灌溉系統和自動監控系統。如果客戶想了解蔡榮添的花卉並下單訂購,只需通過登錄他的公司網站即可實時查看監控直播,了解香水百合的生長情況,並線上下單。這項技術是在縣政府支援下的農業物聯網項目。鄧聲豪介紹,在土地流轉的過程中,由於信託公司挂靠在農業局,因此,縣農業局往往有針對性地扶持一批帶動性較強的農業企業,併為他們爭取一些項目。拿到項目扶持資金後,企業則還需要分批返還部分資金。

  更令蔡榮添心動的還是貼息貸款政策。“貸款了約400萬元,正常情況下利息要接近30萬元一年,但我享受了大約24萬元的貼息。”蔡榮添算了這樣一筆賬。農業企業貸款困難的情況一直存在,而在沙縣,縣財政每年拿出至少200萬元用於貼息,對於一些涉農貸款的基準利率進行補貼。

  事實上,對於沙縣政府方面而言,目前正在鼓勵農民以“加盟”的方式與農業企業合作,推廣“公司+農戶”的運作模式。蔡榮添的花卉公司目前已擁有近40人的加盟商,大多是本地農民。這些合作者除了種植花卉之外,還種植了中草藥、蔬菜等,由蔡榮添統一提供種子,並統一回購。

  而對於農民老張來説,土地流轉之後,他不再經營自己家的責任田,年過6旬的他,也不再願意背井離鄉,外出經營小吃。於是,老張夫妻又進入蔡榮添的花卉公司打工,成為花農。老張一家原有3畝多責任田,流轉後每年能獲得價值近2000元的幹谷。“另外我們夫妻倆一個月的工資加起來還有3000多元。”老張算了這樣一筆賬。在他看來,能夠獲得一份工作,比以前單獨出租責任田,收益顯然高了很多。

  工商資本回歸故里來“務農”

  “農業發展的長遠目標,還是要吸引工商資本‘務農’,這才是拉動農民致富和吸引農民回歸的高速引擎。”鄧聲豪説。

  “樂子雞蛋,什麼都好,就是太貴。”這句很牛的廣告語,背後是沙縣大通農牧公司對於品質的自信。大通農牧公司董事長李學財是沙縣鳳崗街道際核村人,初中畢業後,在外闖蕩多年,回鄉後盯準了發展高附加值農産品生産。

  隨著規模的擴張,該公司也引進了和“散戶”合作的機制。“我們把雞苗養到100天后,提供給農戶,這之後飼料以及疫苗都由公司提供。一隻雞賣給農戶價是30元,我們回購是35元,再加上雞蛋的利潤,養殖1萬羽就可以掙20萬元。”李學財説,這麼算下來,農戶一年掙到的錢不比在外面做小吃少。

  同時,區別於以往的“農戶提供産品,公司負責收購”的簡單聯結機制,大通農牧公司在每個散戶的農場都佔有25%的股份,控股是為了保證雞蛋的品質。此外,這種合作也有利於農戶申請貸款,在當地農商銀行,由大通農牧公司出面擔保,每個農戶可以貸到20萬元創業啟動資金。

  “小農戶與大市場對接,中間一定要經過職業‘大戶’。而‘大戶’與農戶之間只有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通過保底收購、股份分紅等方式,才能帶動農戶發展産業化經營,讓農民分享加工銷售收益。”鄧聲豪介紹,未來這也是沙縣扶持農業發展的主打方向之一,縣委、縣政府將研究出更多相應配套政策,助力該模式的發展。

  沙縣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劉葉愛認為:沙縣小吃産業的發展,解決了沙縣城鄉居民就業增收的問題,成為破解“三農”難題的重要舉措,通過外出經營沙縣小吃,不僅增加農民收入、改善生活條件,也有效增進了一部分城鄉居民的資本積累,實現了“二次創業”。隨著大批農民外出經營沙縣小吃,大量土地閒置拋荒,縣委、縣政府及時把握這一趨勢,選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作為切入點和突破口,以轉讓、出租、承包、互換等方式把土地向種田能手、種養大戶集中,推動了土地規模集約經營,促進農業種養結構調整,加快了農業規模化、産業化發展進程。沙縣小吃業已形成了一系列的配料生産、加工企業和服務網路,促進了運輸業、服務業的發展,加快了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步伐。沙縣作為一個山區縣,農民固有的觀念陳舊、思想保守、不思進取、安於現狀的現象,通過外出經營沙縣小吃,經濟意識、市場意識、競爭意識以及創新意識大大增強,見識廣了、思路活了、膽子大了,這種思想解放帶來的效益更是難以估量。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