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新農夫》系列報道:25歲大學生回鄉辦農場
- 發佈時間:2014-10-08 14:37:00 來源:中國廣播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央廣網北京10月8日消息(記者 王浩 實習記者 趙煦)最近幾年,經常聽説有人離開城市,去農村種地了,而且這群人往往還是傳統維度中的成功人士,他們敢於拋棄已有的事業,選擇歸隱田園,這群人是怎麼想的?現在過得怎麼樣?生意做得如何?又遇到了哪些瓶頸?他們是否後悔辭職去幹農業?經濟之聲特推出《都市新農夫》系列報道,帶您走進這個群體。
袁權,25歲,瘦高個,面色黝黑,採訪他,袁權見面第一句話就説:“王哥,你別看我現在這麼黑,其實我原來比你還白。”袁權的黑,是因為他的職業是種菜,天天跟土地打交道。而在兩年前,大學畢業才一年的袁權,正經營著一家裝修公司,這一年,他賺到了人生的第一個100萬,在傳統社會的評價維度裏,他是“年輕有為”的典型。
袁權:這次創業是和幾個大學同學,大家都意氣風發,感覺做裝修還是比較賺錢的,然後去了鄭州做了一些工程,主要做園林綠化,包括別墅的樣板房,賺得還可以,但老是感覺不踏實,畢竟你做工程大部分還都是靠關係吃飯,不是很穩定,發展空間也有限。
請客、吃飯、應酬,對錢沒概念、大手大腳地花——但很快,袁權厭倦了這種生活狀態,或者説,他察覺到了潛在的危機,為什麼賺錢這麼容易?房地産到底還能紅火多長時間?年底,他帶著第一桶金,回到了山東棗莊的農村老家,決定開辦家庭農場:一是國家政策鼓勵,二是祖輩都在務農,三是這兩年很多大企業紛紛轉型去做農業,這讓袁權看到了希望。
袁權:這一塊一共流轉土地500畝,主要發展是綠色果蔬。
記者:還準備擴大麼?
袁權:不準備擴大了,我想先把這個地方打造成精品,因為現在要求的是質而不是量。
記者:前面的1000多萬都是自己投的,資金怎麼解決的?
袁權:自己也有一點,然後就是各種借,最後親戚朋友都沒了,“不行,借不了”,那最後就只能申請貸款了。幹了兩年農業,至少踏實了,不像以前那麼浮躁了,這對我個人未來發展都很有幫助。
袁權回家種地的消息一下子炸了鍋,好朋友知道了,對他説:“你腦子肯定是進水了,要種地,為什麼不初中畢業就去,非要等到大學畢業?”而袁權的家人,更是窩了一肚子火。
袁權:父親母親他們都是努力從農村跳到了縣城,然後才剛過了一代,到了我這兒立馬就又回農村了,把戶口又改成農民了,回去種地,他們確實是不理解,哪個家長不想自己的孩子去北上廣深這些大城市,説出去也有面子。
更大的挑戰是孤獨。村裏沒有年輕人,袁權無奈只能雇了40多位老人來幫忙。蔬菜特別嬌貴,時刻離不開人,袁權就整天跟這些老人在一起,剛開始還能開開玩笑,但後來實在無話可談,還有人要給他介紹鄰村的姑娘,這讓袁權哭笑不得。
袁權:有一次我餓得不行,就跑到廚房去拿著饅頭夾著鹹菜,趕緊吃兩口,喝著白開水,當時請了一個大媽做飯,她就問我,你是大學生麼?我説是啊,怎麼了大媽?她就話鋒一轉説,哎,真可憐,你大學生跑到這兒來種地,你看我兒子在上海,一個月一萬多,整天在辦公室,多好。
幹農業最難的是啥?袁權説,是管理,要想讓農場裏這40多位大爺大媽踏踏實實工作,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兒,甚至比公司的管理更難。
袁權:開始我覺得他們都是長輩,然後和他們打成一片,剛開始的時候積極性非常好,但是時間一長了,發生了一些問題,我安排什麼活就安排不動了,不聽我的話了,後來我就來了一次大洗牌,全給開除了,重新招聘。
經歷了這次變動,袁權學明白了一點:種地,他確實比不上幹了幾十年的農村老人,因此在這個環節他充分放權;而在對外聯絡、對接市場、使用先進技術方面,這恰恰又是年輕人的長處。因此農場運作,需要各司其職、發揮專長。
袁權:我現在用的,你看,全都是微滴灌,用水量特別少。500畝地,每次只需要一個人去灌溉。而且就拿著遙控器。然後哪邊閥門需要開,打開之後按著遙控器,然後不用問了。
兩年堅持下來,袁權的農場産品成功打入長三角市場,今年的主打産品番茄,銷售額突破600萬,而利潤率達到30%。兩年在田間地頭、市場一線的打磨,讓這位25歲的小夥子顯得老成、自信,袁權也挺得意,他證明了,幹農業是有前途的。而更讓他欣慰的是,終於找到了願意接受自己當農民的另一半。
袁權:她特別支援我,這是我以前接觸過的女孩兒所沒有的,理解我,她叫魏娜。我想跟她説的就是,在前幾個月我最困難的時候,能給我支援,我想以後的日子是甜蜜的,雖然我們前期有很多的困難,但是相信我,我愛你。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