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新型城鎮化實踐樣本:李克強三“顧”德州

  • 發佈時間:2014-08-26 10:44:17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作者:董陶 宋雪蓮  責任編輯:王斌

 

p48

7月24日,李克強總理在德州“全流程”考察現代家庭農場 受訪者供圖

  【新型城鎮化實踐樣本】李克強三“顧”德州

  7月2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山東展開為期兩天的考察,首站選擇了德州。在此之前的半年內,李克強曾兩次在德州的新型城鎮化探索調研報告上作出批示,德州人自豪地稱之為“總理三‘顧’德州”。

  德州的新型城鎮化實踐中,哪些內容吸引了李克強的關注?近日,記者重走李克強總理的考察路線,希望能找到答案。

  此次李克強在德州的4個考察地點,德州陵縣德強農場、陵縣雨污分流工程施工現場、袁橋社區、景津環保股份有限公司,其中便蘊含著以農業現代化為起點,“兩區同建”(即新型農村社區與農村産業園區的同步建設)為結合點,産業發展為導向的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徑。

  談及德州的城鎮化發展經驗,德州市委書記吳翠雲不斷向記者提到,“要真正讓百姓生活得幸福”,在創建“幸福城市”的背景下,德州將城鎮化的發展目標落實到了“人的城鎮化”上,這就要求城鎮化的過程不僅涉及土地的流轉與農業人口居住地點的轉移,更要實現農民生活與生産方式的變革,幫助他們在城鎮中紮下根,使得城鎮化真正提升他們的幸福感。

  説服農民流轉土地不容易

  2013年5月,北京一家科技公司的董事長馮樹強在老家德州陵縣註冊成立了該縣第一家家庭農場——德強農場,截至目前,農場共流轉土地一萬餘畝。

  德強農場是陵縣規模最大的家庭農場,卻並非孤例。德州市共有家庭農場484家,其中經營耕地1000畝以上的44家(戶)、5000畝以上的5家(戶),1萬畝以上的1戶。

  德州是農業大市,農村人口占70%,70%的土地用於發展農業。如何在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保證農業不減産?面對這一問題,鼓勵新型經營主體的出現,探索農業的集約化經營成為關鍵,而通過集約化經營,將農民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這也是以農業現代化推動新型城鎮化這一發展路徑的起點。

  馮樹強成立農場面對的第一個問題,便是如何説服農民將土地流轉給自己。他坦言,這一過程並不輕鬆。

  首先,一部分農民不理解土地流轉的含義,將其等同於一次性地剝奪自己所擁有的土地,從而産生了抵觸情緒。而部分農戶則希望通過充當“釘子戶”提高自己所能獲得的土地租金。此外,在當地一些農戶之間,已經形成了土地私下流轉的局面,而獲得土地的人並不願意將土地再次流轉。

  馮樹強採取的策略是先期與村委會形成意向,再由村裏出面做每一戶的工作,調換不願意進行土地流轉的農戶的土地,最後再與農戶直接簽訂協議。流轉合同依照國家公佈的範本制定,合同期限為15年,土地的年租金為1000元/畝,每年提前支付給農戶。在合同期內,如果雙方中的任何一方希望退出,都需要支付給對方一年的土地租金作為補償。

  隨著流轉土地的規模不斷擴大,目前與德強農場簽訂土地流轉合同的有1000多戶。

  在土地通過流轉向馮樹強這樣的新型經營主體集中的背後,是陵縣土地確權工作的不斷推進。據陵縣縣委宣傳部部長楊炳超介紹,目前陵縣的土地確權率已接近50%,在年底,這一數字將上升到80%。

  據了解,目前,德州市流轉土地面積已達到210萬畝,佔耕地面積的23.2%。

  大田農業的信心

  德強農場種植的作物以小麥與玉米為主,一年兩季。對於為什麼農場選擇大規模地種植糧食,馮樹強解釋説,糧食是國家的戰略資源,不可能處於過剩狀態,他有責任不改變土地“種糧田”的屬性,保證每年交給國家的糧食在數量上不減少,同時他對糧食市場也充滿信心。

  在馮樹強個人選擇的背後,德州也始終將糧食生産安全作為頭號任務,德州是全國首個“畝産過噸糧、總産過百億”的地級市,去年糧食總産量166.5億斤,用全國0.5%的耕地,生産出佔全國1.4%的糧食。

  而1萬畝的種植規模,也為一些農業技術的應用提供了土壤。此次李克強總理在德強農場考察的第一個地點,便是農場應用的時針式自動灌溉設施。

  去年以來,隨著農場規模的擴大,山東省高效農業節水灌溉試驗區的建設也同步跟進。馮樹強向記者介紹説,德強農場1萬畝土地下面已經鋪滿了管線,可以獲取土地表層以下40釐米土壤的墑情,並據此進行自動噴灌。項目投資總額達到2800萬元,農場承擔10%,縣級財政承擔10%,山東省水利廳承擔80%。

  馮樹強表示,在農忙時農場需要上百位農場工人同時勞作,而根據工種的不同,每日可獲得50到500元不等的報酬,而在平時的農田中已經很難見到忙碌的人影。

  這也成為德州農業現代化發展情況的縮影。據統計,在德州市培育的484家家庭農場所耕作的11.36萬畝土地上,就業勞動力人數為2598人,而該市的農機總動力已達到1499.6萬千瓦,綜合機械化水準達到90.7%,位居全國首位。

  馮樹強向記者介紹,在進行大田種植後,畝産量並沒有明顯高於普通農戶,但只要與農戶種植的産量基本持平,就意味著農場的利潤有了保障。

  集約後帶來的生産成本的下降,成為農場利潤的主要來源。馮樹強表示,因為種植規模大,農場可以以更優惠的價格買到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産資料,再加上科技的投入,可以降低農藥化肥的使用量,這也進一步壓縮了成本。以小麥種植為例,一畝地的生産資料投入成本可以降低200元左右。此外,糧食的集中出讓也可以提高糧食的收購價格。普通農戶在收穫小麥後,往往由於急於外出務工而選擇將小麥迅速出讓,價格在每市斤1.1元左右,而馮樹強的農場收穫小麥後並不急於出售,目前小麥的收購價格已經上升到了每市斤1.25元,這樣每斤小麥農場可以比普通農戶多賣出1毛5分錢,如果按照畝産1100斤計算,再考慮到成本的減少,農場每年的收益空間在20%左右。

  沒好意思告訴總理的三個困難

  馮樹強表示,在李克強總理來到農場進行考察的當天,自己其實有三個正在面臨的問題沒有敢向總理説。

  首先是大戶補貼率較低。馮樹強表示,國家規定給予適度規模經營的種糧大戶每年每畝地100元的補貼,自己的農場每年有1000畝地能享受到國家補貼,而每年10萬元的補貼對於一個萬畝農場來説無疑“不解渴”。

  同時,馮樹強不無擔憂地向記者表示,自己農場的抗打擊能力很有限。目前農業保險的保險金由兩部分組成,每畝地每年農戶出2元錢,政府出8元錢,每年每畝地的最高賠付金額為100元,“這是在絕産的情況下,減産是不予賠付的”,馮樹強表示,100元的賠付金額甚至無法抵消農場每年的租地成本,如果要保證農場的經營在自然災害面前不出現重大虧損,賠付的金額至少要達到每畝地1200元左右。馮樹強希望政府可以更多地開發農業保險的品種,“我可以多繳納保險金,同時我也希望保額可以提高。”

  除去補貼與保險,德強農場還面臨著一個實際的困難,晾曬問題。馮樹強表示,當地很多普通農戶也面臨著晾曬問題,由於很多農戶家早已沒有了場院,因此每到收穫季節,農戶會選擇在公路上進行穀物的晾曬。對於規模達到萬畝的農場來講,這個問題無疑更加突出,因為土地不能閒置,晾曬不能在地裏進行,只能借助於烘乾機,但一台烘乾機價格在300萬到500萬之間,馮樹強個人無力再承擔這部分開銷,他也希望政府能夠拿出相應的資金,幫助農場解決這個實際的問題。

  “兩區同建”模式下的農民“上樓”

  在德州,農業生産領域由於機械化水準與規模經營年釋放勞動力24萬到30萬人,農民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下一個問題便是,他們如何在城鎮安居,如何在脫離土地後找到新的、穩定的生活來源。

  德州市提出了“離土不離鄉、就業不離家、進廠不進城、就地市民化”的目標,通過“兩區同建”,實現傳統農業區的城鎮化,在農民“上樓”,逐步享受到與城鎮居民同等水準的公共服務的同時,通過産業園區的建設為其後續生活提供保障。

  據統計,德州行政村數量佔山東全省十分之一,村均人口比山東省的平均水準少271人,500人以下的村佔到57%,在村多村小的情況下,戶均宅基地佔地達到1.5畝,而全國的平均水準為1.1畝,造成了宅基佔地過多的現狀。

  為此,德州在2008年提出了“大村制”的改革方向,開始進行合村並居,2010年,工作重心由村莊合併轉移到新型農村社區的規劃和建設上。當該市8319個村莊改造完成後,將節約出100多萬畝土地。

  德州市市長楊宜新向《中國經濟週刊》介紹,目前“兩區同建”推行的地區主要是原來的“城中村”,以及距離城區較近的“城邊村”。德州市已建成和在建的新型農民居住社區378個,30多萬農戶住進了社區,同步配套建設各類農村産業園區876個,40余萬農民實現了家門口就近就業。

  農民“上樓”,自己算賬

  此次李克強總理實地考察的袁橋社區位於德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是中心城區九大社區之一。規劃建築面積74萬平方米,集中安置袁橋、任莊等10個村,共1.2萬人。其中一期佔地141畝,有25棟樓已于2010年底建成入住,安置村民826戶、3200余人。

  現年71歲的王楓元是第一批入住的居民,他原本是陵縣微旺鎮西交寨村人,他表示,自己之所以搬到袁橋社區,主要是為了方便自己的孫子上學,“以前學校離家有幾十里地,現在,社區的西面就有學校。”就醫、購物、交通等公共服務相比於以前都更加便利。

  相比于王楓元這樣的“外來戶”,居民秋振生原本就是袁橋村的村民,在建設袁橋社區的過程中,他的土地與宅基地被徵收。袁橋鎮副書記夏國亭向記者介紹,針對宅基地被徵用的農民,補償標準統一為,宅基地每四分地補償15萬元,每減少兩分地就相應地減少兩萬元,而安置標準則為,每人平均居住面積為40平方米,房屋的價格為每平方米680元。

  秋振生向記者介紹,自己與老伴原來居住的房屋有四分地大小,兒子一家三口的宅基地面積為三分地,這樣一家人總共獲得了28萬元的補償款,因為兒子一家已經有子女,他們共分配到了三套80平米住房的購置指標,在購置房屋並完成裝修後,補償款還剩下9.8萬元。夏國亭向記者表示,拆遷村民的補償款在完成新房的購置與裝修後,剩餘的錢基本都夠再買一輛汽車。

  除去自己正在居住的一套房屋外,秋振生將餘下的兩套房屋進行出租,每套房每個月可以獲得500元左右的租金。袁橋社區書記宿士利向記者介紹道,安置房不可以買賣,但居民可以自行出租。目前在社區中約有外來人口1100人,其中70%為在周邊企業就業的農民工。

p51

産業發展是新型城鎮化的支撐。德州景津環保公司已吸納農村轉移勞動力2000多人。 受訪者供圖

  産業園區的“反哺”

  與袁橋居住社區相隔不遠,作為配套興建的産業園區,德州民豐科技企業孵化産業園的一期工程已經建設完成。

  園區規劃的總面積為900畝,分三期建設完成。第一期建設的11萬平方米廠房已經被全部租出。園區的土地來自於對原有10個村莊土地的徵收。

  德州市市長楊宜新向記者介紹,對於兩區同建騰出的土地,主要作為新增的集體土地,多數採用三種方法開發利用:一是復墾後建成良種培育基地,由科技型民營企業承包經營;二是轉包給農戶或民營企業發展設施農業;三是納入産業園區,由民營企業投資發展相關産業。

  園區主任閆國華表示,將多個村莊的土地集中起來開發更利於管理,如果土地分散在各個村莊,受限于土地規模,廠房會建得比較小,這也會降低引入企業的標準。而將土地集中劃入産業園區,可以在引入企業時由園區把關,過濾掉一些不環保或從事低端産業的企業。

  目前園區引入的企業主要是處於成立初期的小規模企業,在生産出産品前可以暫緩繳納租金,而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後會被請出園區。閆國華介紹,目前入駐的企業主要集中在新能源産業,其中就有兩家電動車生産企業。

  園區每年可以獲得1000多萬的土地租金,在上繳政府後,政府會統一發放給1300名失地農民,在袁橋鎮,如果個人所擁有的耕地面積少於0.3畝就會被認定為失地農民。

  除了以租金保障失地農民的生活外,閆國華向記者介紹,園區在解決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方面也發揮了作用,他將這比作“老百姓像串門一樣就來上班了”。

  除了建設農村産業園區外,德州還希望通過招商引資,發展産業,吸納更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在其中,節能環保産業佔據有重要地位。

  此次李克強實地考察景津環保有限公司時,公司董事長薑桂廷遞給總理的名片上印有“化污水為清泉,化污泥為資源”。李克強對公司專注環保産業的理念十分肯定。他表示,山東今年乾旱,你們做的事既有經濟效益又有社會效益,既為國家做貢獻,也造福了你們的老家和百姓。

  此外,該公司在支援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也發揮了安置轉移勞動力的作用,目前已吸納農村轉移勞動力2400余人,多來自本地及周邊10余個縣市,佔到企業員工總人數的65%,平均薪酬達到每月4100元。

  2013年,德州市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為10876元,同比增長13.3%,其中工資性收入佔49.07%,而來自各類園區的收入佔到總收入的45%以上,戶均年增收3000多元。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