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機器人:是幫手還是對手?

  • 發佈時間:2014-10-08 04:59:55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機器人”一詞,最早源於捷克作家卡雷爾·查培克的劇本《羅薩姆的萬能機器人》。劇中,機器人“Robot”本意苦工、勞役,在查培克筆下是一個具有人的外表、特徵和功能的機器,是一種人造的勞力。若干年後,現實版的工業機器人在美國誕生。

  如今,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它們已然成為製造業、生活中的重要成員。但這也引發新的爭議:這些不用吃飯、全年無休、越來越智慧化的機器人到底是幫手還是對手?它們會不會大舉搶走工人“飯碗”?

  機器換人: 技術紅利顯優勢

  工業機器人迎來了發展的春天。這可以從其銷售量的變化管窺一斑。根據今年7月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發佈的數據,2013年全球共銷售17.9萬台工業機器人,同比上升12%。其中,中國購買3.7萬台,佔全球工業機器人總銷量的五分之一,並超過日本和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購買國。

  顯然,中國製造業正經歷一場悄無聲息的變革:大量使用工業機器人。早在2011年,全球最大的電子代工企業富士康就曾對外宣稱,“用3年多時間建立一個百萬機器人軍隊,以替代工人的重復性手動操作,在5到10年內看到首批完全自動化的工廠”。如今,其內部工廠所使用的工業機器人正以每年3萬台的數量增加。

  不僅是富士康,許多來自江浙、廣東等地的企業也在醞釀從全人力向人力與工業機器人相結合的産業結構調整。格力電器的選擇便是一個佐證,“2015年前實現70%的自動化生産率”,格力電器稱。

  而這只是冰山一角。廣州政府提出,到2020年全市80%以上的製造業企業應用工業機器人及智慧裝備;在東莞,由政府組織的抽樣調查顯示,近五年來該市共有66%的企業投入資金開展了“機器換人”工作,92%的企業表示未來兩年將繼續加大投入或準備開展相關工作。

  “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轉變,提升産品品質、可靠性和生産效率是關鍵,而這依賴於以人工智慧化、數字化製造、機器人等為代表的先進製造技術的使用,對企業來説同樣如此。”中國機器人産業聯盟執行理事長兼秘書長宋曉剛解釋,作為“世界代工廠”,過去中國的優勢是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如今這一人口紅利正逐漸消失。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機器換人”帶來的技術紅利。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邢登鵬給記者算了筆賬:目前電焊工人日薪200、300元,一台能替代3人工作的焊接機器人售價約20萬元,一年左右就可以回本。而且,工業機器人相對人力具有更高的效率和精度,還免去了複雜的崗前培訓,即便是新産品上市,也只需通過簡單的編程就能實現,這大大縮短了生産週期,進一步降低了用工成本。

  “面對用工荒的矛盾,機器人優勢十分明顯,可以連續地工作,不會出現操作失誤,不會辭工,還免去了人身安全的擔憂和監管的成本。”宋曉剛表示。

  人機關係: 人機協作是主旨

  不過,隨著機器人智慧化的提升,爭議也相伴而來。今年2月,倫敦實施“自動售票計劃”,不久倫敦地鐵員工舉行罷工,抗議這一計劃,因為該計劃將導致960名地鐵工人失業。類似的一幕其實早已在200多年前上演。1811年的一天,英國一些失業紡織工人搗毀了被他們視為罪魁禍首的紡織機。

  時代不同,理由卻驚人地相似:“機器人”大規模來襲,我們的飯碗可能會被一搶而空!

  於今看來,這種擔憂或許在科學上並不經得起推敲。“不可否認,有些先進技術在短期內可能會造成大量工人失業,但縱觀歷史,機器永遠無法完全取代人的地位,包括企業生産。”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機器人研究所研究員贠超指出。

  在他看來,工業機器人改變的不是就業市場規模而是就業市場結構。因為,大批機器人上崗在砸掉部分“飯碗”的同時,也催生很多新的人力需求崗位,如工業機器人的研發、操控和維修等。

  “很多危險、簡單、重復性的工作可以交由機器人去做,但機器人不能真正地作決策。那些需要依靠大量經驗的傳統工藝行業、與人打交道的社會關係行業等,將永遠不會被機器人替代。”邢登鵬説。

  而研究也表明,機器人使用量的增加和就業率之間似乎沒有太大關聯。根據研究,2004年到2008年,德國的機器人總量增加了約2.3萬台,同期的失業率從4%下降到1.8%;巴西的機器人總量增長約2000台,失業率從9%降至7%。

  不僅如此,工業機器人的推廣也不盡如人意。宋曉剛介紹,目前,國內的工業機器人主要應用於汽車製造、電子裝配領域,主要從事焊接、噴塗、搬運等與人力勞工相同的工作,但其投資門檻依然偏高。“一些為大公司提供零配件的中小企業,不具備使用大量機器人的資金能力,它們更願意雇傭人力從事生産。”中國人民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教授李麗林表示。

  不過,仍然有一些崗位會被機器人取代。邢登鵬坦言,工業機器人今後將大批量涌入工廠,那些傳統的製造行業,如汽車加工、電子裝配等與生産線、流水線掛鉤的,簡單的、重復的操作,更容易在新一輪“機器換人”大潮中被淘汰出局。

  “但由此帶來的失業問題,反而有利於一線生産工人提升工作檔次,告別枯燥、技術含量低的生産勞動,長遠看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上述專家們一致表示。

  邢登鵬建議,對於那些工作已經被機器取代的工人,一方面政府部門應該做好失業救濟和技能培訓;另一方面,勞動者自己應該抓住時機,及時學習、充電,適應就業形勢的變化。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結構性失業帶來的陣痛。

  專家們認為,未來加強人機協作是應對“結構性”失業的最好方法。“取長補短,才是機器存在的理由;互助共贏,才能克服對機器的恐懼;人機協作,才是人機關係的主旨。”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教授宗光稱。

機器人(300024) 詳細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