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乾旱之年何以豐收
- 發佈時間:2014-10-08 04:59:55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夏,吉林省糧食作物受旱面積曾達1618萬畝,其中成災面積666萬畝。日前,吉林省秋糧陸續成熟收穫。吉林省農委分析,多項增産因素基本可以彌補乾旱因素的影響,全省糧食生産好于常年,略低於或接近去年,仍然是一個豐收年。乾旱之年何以再獲豐收?記者前往吉林省的産糧大縣(市)前郭縣和榆樹市進行了實地探訪。
前郭縣地處黃金玉米帶的腹地,耕地面積有480萬畝,糧食産量多年位居全國前十位。縣農業局副局長毛森林説,今年糧食總産量同比增長5.4%,玉米和水稻是主要糧食品種,其中,玉米比去年減産6%,水稻比去年增産9.5%。
9月28日,前郭縣新艾裏村的久保田水稻收割機在田裏收割水稻。村民趙海臣家有8.5公頃水稻,他説,種了30年水稻,像今年這樣的豐收年實屬少見。這裡地處灌區,可用江水灌溉,村裏今年水稻每公頃平均産量達2.6萬斤,比常年高2000斤。
“相對水稻的大面積增産,旱情對玉米確實有影響,但也只有十多天。”前郭縣王府站鎮廣臣種植合作社理事長李廣臣説,合作社種植的是利民33、良玉99等抗旱抗倒伏品種。當地旱田通常每15公頃配置一眼抗旱井,由於及時灌溉,加之7月底旱情解除,對産量影響較小。眼下,合作社的150公頃玉米已收穫一半,從實打實測看,每公頃産量為14噸,相對去年的15噸而言持平略減,但仍是豐收年景。他測算,扣除各項成本後,今年每公頃純收益約為5000元。
離開前郭縣3個小時車程後,記者來到了榆樹市的農田邊。榆樹是連續多年的全國糧食生産狀元縣(市)。榆樹市農業局局長張學説,5月1日至8月27日是玉米生長的關鍵期。期間,全市降雨量375.4毫米、日照769.7小時,對比歷年平均值來看,雖然降雨總量偏少,但由於降水頻率高,入伏以來極端高溫天氣少,所以沒有發生大面積旱象。近年,沿江沿河18個鄉鎮已建成旱能澆、澇能排的高標準良田200萬畝,雨養農業的局面得到初步改善。總體看,今年榆樹預計糧食産量高於大豐收的去年,將再創歷史最好水準。
在榆樹市五棵樹鎮合發村的地頭,合發農機合作社負責人謝大林邊看著在地裏收割糧食的“金戈鐵馬”,邊跟記者聊起來。合發村共有583公頃土地,成立合作社前,有200多人從事農業生産,近年來,農民逐步把土地託管給合作社,合作社負責整地、播種、管理、收穫,全部實現機械化,平常只需20人管理。今年,他的玉米每公頃比去年增産1噸。老謝算過一筆賬,“在增産的前提下,被託管的玉米每公頃可降低成本800元。”
張學説,為了讓種田能手能經營更多的土地,榆樹大力發展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目前,百畝以上的各類經營主體4120戶,流轉經營土地215萬畝,佔耕地總數的38%。
走訪多位農技人員後,記者了解到,在榆樹,除了規模經營以外,還有幾大因素都對今年的增産有利。優良品種全覆蓋,以水稻為例,超級稻、優質稻、黏稻系列品種佔據主導地位;新的耕作方式大面積推廣,每年深翻、深松、滅茬各佔三分之一,三年輪翻一遍;金融機構支農力度加大,今年全市發放糧食生産貸款突破20億元,減少了困難戶因缺錢種不好地的情況;人工影響天氣能力提高,入汛以來,氣象部門實施多次人工增雨作業。
吉林省農委種植業處處長張永林分析認為,雖然8月上旬局地發生了乾旱,但由於及時進行抗旱澆灌、實施了有效人工增雨作業,乾旱在較短時間內解除。受旱區指導農民採取割除玉米無效株、噴灑植物生長調節劑等農藝措施,提高作物抗旱能力。總體看,未發展成大面積集中連片旱區,受旱地塊分佈散碎,且多為沙坨地、崗地和山坡地,乾旱對糧食生産總體影響不大。
據了解,8月1日以來,吉林實施了4場人工增雨作業,累計增加降水30億立方米。特別是8月14日至17日的人工增雨降水過程,基本覆蓋全省,在關鍵時刻使絕大部分受旱地塊旱情得到解除或有效緩解,全省于8月18日基本解除旱情。
此外,今年病蟲害及洪澇、風雹災害危害程度輕於去年和常年。吉林省拿出1.06億元用於玉米螟、農田鼠害等重大病蟲害統防統治補貼,水稻稻瘟病和玉米螟的發生面積及危害程度明顯輕於常年和去年。同時,洪澇、風雹災害小。全省農作物因洪澇、風雹等受災面積100.22萬畝,比去年少569.78萬畝。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