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把科技成果請下“神壇”——與北京仁創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秦升益對話

  • 發佈時間:2014-10-08 03:51:50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的創新,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不熄引擎,是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這是黨和國家突出關注的問題,也是全國工商聯的重點工作,更是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從今天起,本報在顯著位置陸續推出"中小企業與技術創新"系列報道。這組報道將深度解析技術創新這一當下中小企業必須面對的大命題。

  採訪對象小檔案:

  秦升益,北京仁創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硅砂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技術源泉有多種,其中來自於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是中小企業需要依託的重要力量之一。然而,依託産學研路徑並非"直接拿來"這麼簡單,如何把科技成果請下"神壇",更好地為中小企業服務、為其利用是值得思考的話題。帶著這些問題,中華工商時報記者近日專訪了北京仁創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秦升益。

  "神壇"與現實的距離

  中華工商時報:你認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中的技術源泉應該盯在哪?躺在"象牙塔"裏的研究成果對於中小企業來説意義幾何?

  秦升益:一項技術創新主要有三個方面,企業的自主研發、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來自國內科研院所及高校的研究成果。就最後這一方面來説,高校和科研院所有人才集中、資源豐富、學科齊全等優勢,他們可以不斷利用自身優勢去研究和開發高新技術項目,並通過大學科技園孵化器的集聚、輻射和示範作用,轉化為現實生産力,為中小企業的科技創新貢獻力量。

  中華工商時報:既然有諸多優勢,為何卻有很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成果躺在象牙塔裏?

  秦升益:這裡面是有一些問題的。由於我們國家的體制、機制等原因,高校和研究機構很多立項都是緣于個人的愛好,或者盲目地跟蹤國外的一些研究而進行。真正根據國內的實際、市場的需要或者是為了解決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難題、問題而研究的,説實話並不多。這就造成了研究成果和企業需求無法對接,形成嚴重脫離和不對稱。這肯定就會導致科研成果"睡大覺"啊!

  中華工商時報:一項科研成果在和企業創新的對接上又有哪些問題?

  秦升益:對接上還是有很多問題。有些成果並不成熟,經不住創新體系的推敲和實踐。但目前我們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都停留在創意和試驗階段,都是實驗室的結果,很多成果甚至經不起中試的驗證,更別提産業化了,越到後面越難。創意,可能一個人就夠,到了試驗階段,物質條件的需求就有了,再到中試,車間、設備、人才都得具備,如果繼續産品化、産業化就更難,需要的資金也越來越多。在這個過程中,好多科研成果經不起檢驗,自然就淘汰了。

  科研成果産業化之"多種技能"

  中華工商時報:兩者對接上的問題應該如何解決?

  秦升益:在企業需求和科研成果的對接方面,我認為不妨可以採取"訂單"形式,由企業出課題,高校和科研院所負責研究開發,再由企業承接轉化等,使之研發出來的項目或試製的産品能夠被接受企業有興趣意向、有資金能力、有産業化前景和經濟效益。這樣,才有可能解決好研發--成果--轉化--市場--效益緊密連結的問題。

  中華工商時報:中小企業應該依靠什麼來判斷來自於科研院所創新成果的價值與預後效果?

  秦升益:這個就要中小企業自己懂得把握市場需求和企業自身需求來判斷了!沒有統一的標準可以去適用所有的企業,更多時候,企業負責人的眼光至關重要。

  中華工商時報:那負責人應該有怎樣的眼光呢?

  秦升益:可能和我自己的創業經歷有關吧,我個人認為企業負責人自身應該對技術創新有比較深刻的理解。其實很多中小企業都是從微型企業開始做起的,從小到大,慢慢長大。像我這樣丟掉體制內鐵飯碗下海的,在中關村不在少數,很多人都有一技之長,都是從自己的發明成果産業化開始的。首先我們是看到了這個市場有需求,再加上自身有技術,所以毅然決然去下海了。我認為這種模式是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原始模式。那麼,在我的技術成果産業化過程中,我不斷摸索,自然會對一項成果的價值有自己的判斷。我想説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進行判斷,其實是很需要創業者自己對科研有深入了解的,這一點,對我們眾多的中小企業,尤為重要,也很現實。如果你自己不懂點科研,而去指望靠別人的技術和別人來幫你創建一套創新體系,我覺得很難。

  中華工商時報:除此之外,中小企業承接一項成果最必要的支撐有哪些?

  秦升益:如果可以承接到一項好的科研成果,我認為對於中小企業來説最重要的是資金的支援。有一些很好的成果在試驗過程中會經過重重的考驗和困難,比如配套設備的阻礙,資金的阻礙等等,有很多複雜的因素。其中最難搞定的,相信很多人都會深以為然,那就是資金。這麼説吧,一項科研成果,實驗室、中試、産業化,這三個階段需要的資金量的比例大致是1:10:100,或許它是一項好的成果,但卻有太多的中小企業沒有能力承擔越來越龐大的資金需求了,即便有能力去投入,可能到最後資金就"打水漂"了。我有一個朋友就是這樣,他買了一名大學教授關於生物制藥方面的一項成果,搞了7、8年,結果怎麼著?投進去上千萬,但最後得不到預期結果,也無力繼續,只能不了了之。這樣的事情有很多。很多時候,你沒錢去把一項成果付諸實踐。

  創新需要各方放寬眼界

  中華工商時報:科研院所和高校等應該如何更好的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支援和動力,使科研成果順利的産業化?

  秦升益:我個人的看法,創新分兩個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強勢更多是在基礎創新上,科學創新,企業主要在於應用技術創新。我覺得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不要急功近利去技術創新,他們更應該提供一些好的觀點、思想、理論出來給企業,為技術創新打下基礎,起到一種指導的作用。技術創新,尤其是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更多應該以企業為主力,而不是全部都去依靠高校的研究或者直接買他們的成果。技術創新本身,應該在科學理論創新和産業化之間形成一座橋梁,從而解決社會難題,滿足企業需求。作為高校和科研院所,除了理論創新,也應該為企業培養創新型人才,這也是技術創新的一個重要方面。

  中華工商時報:政府在這其中應該如何發揮作用?

  秦升益:我們制定相關政策的部門和官員首先要懂得創新的規律,要具備一定的服務能力;其次就是要搞好頂層設計、制度安排,最大限度的消除創新障礙。我們可以看看美國是怎麼搞的,他們的政府通過借貸擔保、出口信貸和國家採購等手段,鼓勵新技術成果向中小企業實行技術轉讓,還為中小企業解答一些技術問題。他們很注重政府的引導作用和政府在企業與科研院所之間的橋梁作用,但又不去干預企業的創新。

  中華工商時報:你對廣大中小企業和創業者們有何良好的建議?

  秦升益:説實話,我認為除了承接高校科研院所的成果之外,廣大的中小企業更應該發揮自己的長處,使自己的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立足於自主創新。我們都喜歡講"産學研用",但産是誰,學是誰,研是誰,要分清楚。根據我的經驗,研是高校和科研機構,産更多的是一些大企業,而不是中小企業。作為我們中小企業,除了要以滿足社會需求、以滿足社會需求目標為主,同時更要加強自身修養,大膽實踐,加強系統創新能力。這樣,你的創新才有可能持續,你的創業才有動力支援,你也才會有更專業的技術眼光去審視一項科研成果以及更強大的戰略眼光發展自身。

  無論是承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還是企業自主創新,在秦升益看來,中小企業尤其是其負責人都要有對創新的科學見解並熟悉創新本身。在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對接上,企業要以市場和自身需求為出發點,學會判斷一項研究成果在立意、試驗和産業化等方面的預期效果,同時立足於自主創新能力的發展,這樣才能使企業創新具有持續性。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