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老夫婦57年記錄家庭收支賬本記錄時代變遷

  • 發佈時間:2014-10-04 10:51: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金春華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原標題:老夫婦57年記錄家庭收支 賬本記錄時代變遷

  白菜1.5斤,1.5元;豆腐0.5斤,1元;豬瘦肉1斤,14元……早上8時多,83歲的張春暉老人拎著一袋菜回到家,把菜放到廚房後,立即從口袋裏掏出一張四折的舊日曆本紙,戴上老花鏡,把紙上的內容一一謄寫到小本子上。小本子的封面上,整齊地寫著“2014年家庭現金收支日記”等。

  “本來賬本上都是寫老董和我的名字的。但他去年底因車禍過世了,我就接下來繼續記。”張春暉緩緩地説,“今天早上買的菜多,怕忘記,就先拿了張廢紙記下。”

  “老董”叫董萬春,張春暉的老伴。兩人分別於1951年、1952年從老家麗水和浦江調到縉雲,參與縉雲供銷社籌建工作。兩人于1953年結為夫婦。

  “1957年,我家老三齣生,開支一下子緊張了起來。”説起記賬的初衷,張春暉記憶猶新,“一來我們經常下鄉,沒時間帶孩子,只好請保姆。二來要給雙方父母寄贍養費,再加上其他開銷,兩人的工資用起來常常捉襟見肘。”於是,分別是統計和會計出身的兩人決定記賬,用以控制支出。這一記,就記到了現在。

  “上世紀90年代前,精確到分;上世紀90年代後,精確到角。外孫要錢買東西可以,發票要帶回來入賬;自家種的蔬菜也按市場價折價計入,使收支情況精確無誤。”兩位老人的專業和堅持,讓整個賬目嚴謹細緻、清清楚楚。

  翻閱賬本:1957年,夫妻倆每月工資93.5元,1979年115元,年均增幅不到1元。改革開放後,工資連年看漲。2012年兩人每月離退休金比1979年工資翻了95倍,平均每年增加330元。支出結構方面:1961年,食品支出佔總收入59%,1970年佔50%,1981年佔35%,到了2008年,只佔13%。

  這一連串數字背後,是生活條件的連年改善:1962年,老董買了一塊60元的半鋼舊手錶,是家裏第一件生活耐用品;6年後,他花了80元給妻子買了一塊日本手錶。1979年,作為所在小區第一戶買電視機的人家,每天晚上,兩夫妻都要為前來看電視的鄰居準備好小板凳。漸漸地,電視機從9吋黑白、14吋黑白到25吋彩電再到液晶電視,冰箱從單門到雙門……董家的生活用品隨時代而更新。到了1994年,搬了18次家後,董家舉債7000多元,買到了一套87平方米的房改房。這年也是1957年來,為數不多有赤字的一年。

  兩位老人記賬,一般都用孩子上學用的練習本。根據記賬需求和習慣,每本劃線分欄。但連續有15本,用的是正規印刷的記賬本。那是1981年到1996年,作為城鄉住戶記賬員,為縉雲縣人民銀行所記的賬本。

  對於這一點,老董大女兒,今年剛從國家統計局麗水調查隊隊長任上退休的董淑萍最有發言權:“現在,麗水市約有1860戶記賬戶,每天記錄家庭收支。他們的賬本,交給市局統計人員匯總分析後,提供給央行,是政策出臺最基礎、最原始的材料。像我父親這樣記了55年,據我所知,在全國還是第一人。”

  對此,張春暉倒是很看淡:“我們原來記賬,是因為生活困難,後來越記越有味道。老董在的時候,我們常常把賬本翻出來看看。每看一次,就感嘆一次,現在的生活多好啊!”

  連結:2011年,國家統計局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尋找共和國記賬人”活動,董萬春被評為“共和國優秀基層調查人員”,還獲得省統計局“優秀記賬員”榮譽稱號。2012年12月2日,董萬春和張春暉將記了55年的50余本家庭消費賬本,交由麗水市檔案局保存。(浙江日報見習記者 金春華 縣委報道組 朱映歸 劉斌)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