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從單一存款到多元化理財——居民打理"錢袋子"的變遷

  • 發佈時間:2014-10-04 09:23:43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北京10月4日電(記者吳雨、李延霞)當看看電影也能投資賺錢,通過手機可以分分鐘知道賬戶盈虧,足不出戶便可以上網理財,如果您還只知道一發工資就去存定期,或是通宵排隊買國債,那就需要提醒您,請讓理財計劃跟上時代節奏吧!

  “我身上幾乎不帶現金,但永遠帶著兩張卡,一張用於刷卡購物,另一張用於銀行理財。”“80後”姑娘小杜得意地告訴記者,“玩轉”微網志、微信等新興社交方式的她,永遠能最先踩上時下理財的新節奏。

  在北京從事文化行業已有五年的小杜,基金、理財、股票賬戶一個都不能少,每月工資除了日常開銷外,60%的錢直接轉入銀行的理財賬戶。“我們這一代人,投資渠道很多,在適當控制風險的基礎上,可以嘗試多種理財方式。”

  扇綣讓小杜回到她父母當家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可就沒有這麼多理財産品可供選擇了。

  小杜的父親老杜出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末,他告訴記者:“那時我們家的錢基本都是存定期,目標就是保本,覺得銀行是國家的,最保險,因此每次一發工資留足日常開銷就都存起來。”

  農行北京分行理財師呂鑫介紹,建國以來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國內唯一可以勉強成為理財産品的是憑證式國債,老百姓稱之為國庫券。“凡是出生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的人都應該對下面的場景有深刻的記憶:在銀行的櫃檯前排起長長的隊,原因是發行國債或者國債到期了。”

  因此,當年的郵票市場十分火爆,因為投資市場無法滿足閒置資金的投資需求,因此被大量擠進郵幣市場,也只有在那種市場環境下才會出現全國投資君子蘭、全國養鳥的奇特景象。

  不過,自2000年開始,小杜一家人發現,銀行、基金公司、證券公司、信託公司、保險公司、第三方理財公司的理財産品令人目不暇接。小杜開始“試水”基金産品,老杜已經不用排隊買國庫券了,連小杜75歲的姥姥也終於有了第一張銀行卡,可以領取養老金。面對手裏越來越多的余錢,人們開始思考如何讓“錢生錢”。

  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楊再平介紹,近年來,廣大居民對理財的需求與日俱增,銀行的資産管理規模屢創新高、産品創新層出不窮。去年到期支付的銀行理財産品為投資者帶來4500億元的收益,同比增長50%。

  呂鑫表示:“相比于新興的理財渠道,以往的銀行、證券、基金等産品反而顯得更為傳統。”隨著理財節奏的不斷變化,網際網路金融的熱點也在不斷變化。阿里巴巴的餘額寶也只能“獨領風騷”一時,“寶寶”們蜂擁而起,而P2P網路融資産品又蓋過了“寶寶”們的風頭。

  不過,金融創新是一把雙刃劍。專家指出,隨之而來的是新興理財渠道給金融安全監管帶來新的挑戰。目前餘額寶收益率的下降和P2P業務的整頓也説明瞭這一點,我國金融監管部門已經對新興理財渠道加大了監管力度。

  “經歷了這麼多年的理財,我自己也明白,即便是銀行的理財産品也不是包賺不賠的,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小杜説,隨著金融市場的完善,金融機構和投資者都在接受風險意識教育,相信在科學的監管下,百姓的理財渠道會越來越廣闊,越來越規範。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