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30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三化”同步繪新圖

  • 發佈時間:2014-10-04 05:52:19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美麗的夜色多沉靜,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聲……可克達拉改變了模樣,姑娘就會來伴我的琴聲……”一首《草原之夜》讓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四師64團,讓可克達拉聲名遠揚。這首歌曲寫于1959年,即兵團成立5週年之際。如今,不變的旋律依然動聽,可克達拉卻一直在改變著模樣。

  上世紀50年代,在可克達拉這片沙漠與綠洲交錯的荒原,64團的建設者們白手起家,仗劍扶犁。“那時環境真是差呀,一颳風滿頭都是沙子。”今年71歲的陳路茵在64團生活了半個世紀,見證了團場的變化。她説,“現在和城裏的日子沒什麼區別,以前想都不敢想。”

  昔日偏遠、荒涼的可克達拉,已變身為秀美清新的小鎮。四師師長鐘波告訴記者,可克達拉建市工作已進入關鍵階段,將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城鎮化是兵團“三化”之首。兵團黨委書記、政委車俊提出,要以城鎮化為載體,以新型工業化為支撐,以農業現代化為基礎,“三化”同步發展,著力構建具有兵團特色的發展格局。

  近兩年,四師64團堅持把“三化”作為發展路徑,規劃了“一核兩翼”的空間體系,“一核”即可克達拉鎮;“兩翼”即10萬畝現代農業種植區、可克達拉工業園區。在64團,“三化”同步發展,這個人口2.1萬的團場預計今年生産總值可達7.2億元,職工家庭每人平均純收入近1.9萬元。兵團“三化”建設的成效,從64團便可窺斑見豹。

  按照“師建城市、團場建鎮、整體規劃、分步實施、成熟一個建設一個”的思路,兵團計劃到2015年,形成以10個城市及10個墾區中心城鎮為骨幹的城鎮體系。去年,兵團城鎮化率達到62%,城鎮人口達到153萬。

  得益於城鎮化深入推進,兵團各類工業園區蓬勃發展,為新型工業化提供了有力支撐。兵團發改委主任朱新祥説,目前兵團各類園區達到29個,其中國家級開發區5個,園區工業增加值佔全兵團工業增加值的70%。

  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以來,工業成為兵團經濟發展中最具活力的産業,增加值由2009年的148.7億元增加到2013年的426.6億元,年均增長24.5%。由於工業經濟後來居上,2012年12月,兵團13個師更名,把序列前的“農”字改成了“第”字。

  各師稱謂的變化,折射出兵團經濟結構的優化。然而,雖然去掉了“農”字,農業依然是大部分師團立身之本,是城鎮化、新型工業化的基礎。談起農業,兵團人一臉自豪——60年來,兵團建成了全國最大的棉花生産基地、紅棗産區,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超過90%,節水技術、灌溉規模國內領先。

  新疆乾旱少雨,發展、推廣節水技術成為兵團人的必然選擇。八師旗下的新疆天業集團自主研發實用節水技術,並受益於旺盛的市場需求,成為全球最大的農業節水生産推廣企業。集團副董事長黃耀新告訴記者,天業節水技術早已實現“走出去”,在15個國家及全國29個省區市推廣應用。

  農業生産的需要,孕育了節水技術的需求,而節水技術的需求,又帶動了新疆優秀節水企業的成長。兵團節水産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成為一産帶動二産,産業間良性互動、同步發展的生動實踐。兵團經濟以農業起家,新型工業化離不開農業現代化的支撐,在兵團6大工業支柱中,紡織服裝、食品飲料、農牧機械三大産業均植根于現代農業。

  “‘三化’建設符合發展規律,符合兵團實際。”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司令員劉新齊説,在城鎮化方面,力爭用3年時間完成設市任務,基本實現“一師一市”目標;新型工業化更加注重增加就業,在南疆師團優先佈局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産業;發揮兵團組織化優勢,打破各師、團條塊分割的格局,打造一批農業産業化企業集團,建立現代農業産業體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