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街社區告別“蝸居時代”
- 發佈時間:2014-10-01 04:34:34 來源:大眾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 尹彤 房業美
“一家九口”,多年來擠在一個30平方米的屋裏,每天還要接待不少來“串門”的街坊鄰居。有時候來的街坊太多,來晚的只能在外面等著。7年來,任城區古槐街道翰林街社區居民委員會9名人員就窩在這樣一個“彈丸之地”為居民服務。
近日傳來好消息,翰林街社區終於擺脫了那個破舊狹小的小屋,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居。9月24日,記者來到翰林街社區居委會的新居,社區居委會主任呂秀雲喜滋滋地表示,搬進新家,大傢夥的幹勁更足了。
翰林街社區有2000戶左右居民,大部分是回遷戶。和大多數城市社區一樣,開發商並沒有給社區居委會預留出辦公地點,最初居委會是暫住在一處居民樓裏。“上世紀90年代底居委會只有兩個人,業務也少,對辦公地點沒有很特別的要求。”呂秀雲説,2007年社區居委會職能發生變化,人員也增加到了9人,原來的辦公地點顯得十分擁擠。後來,暫住的樓房被開發商賣掉,居委會只能到處找地方落腳,最終暫時定居在翰林坑涯街的一處“保安室”裏,沒想到這一“暫住”就是7年。
記者專程來到翰林街社區原址,這裡位於小區的出入口,如果不是墻上挂著社區的牌子,大多數人都會把這裡當作小區的門衛室。屋裏簡單放了幾張桌子,社區職能守則的牌子都沒有地方懸挂,只能暫時放在櫃子上。“桌子、椅子都是轄區單位淘汰下來的,兩台電腦也時間很久了。因為沒有存放檔案的空間,社區專門租了一間10平方米的小屋做檔案室。”呂秀雲説,檔案室雖然離居委會不遠,但還得跑一段,辦業務時非常不方便。
“我們自己擠點也就算了,關鍵是居民來辦事的時候不滿意。”社區工作人員劉程程説道。隨著這幾年社區承擔的工作越來越多,來辦事的居民也逐漸增多。平時還好,但每年11月和12月,經常看到居委會週邊了一群人。“這個時間是辦理醫療、養老保險的時間段,屋裏頂多容納四五個人,再來的只能在外面等著。”劉程程説,就是老人也只能在外面凍著,多年來因為地方小,居民辦事時發生口角的情況也有不少次。
2007年,呂秀雲從西門大街社區調整到這裡擔任居委會主任。從她剛到這裡的第一天,就開始為社區協調辦公地點奔波。今年,在市、區、街道領導的關心下,翰林街社區從轄區單位濟寧一中協調了一處空地,並協調資金新建了400平方米的二層辦公樓。看著寬敞的社區服務大廳,呂秀雲笑著介紹,“我們這裡終於從傳統的‘居委會’升級成社區了!”
一樓的社區服務中心大廳,寬敞明亮;二樓的會議室能容納50人,另外兩間屋承擔著電子閱覽室、圖書室、調解室、婦女之家、道德講堂等功能。“以前參加‘居民説事’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12號樓謝思麗大娘對記者説,社區沒地方,協調轄區單位就得看人家的時間。不只地點不固定,時間變動性也很大。“現在咱社區有地方了,這麼大的會議室,開居民代表大會都夠了!”
■彤言彤語
有人覺得,一個社區居委會搬家是件小事,那是因為他們忽視了一點:居委會是為民服務最基層的窗口。試想每次居民來辦事連個坐的地方都沒有,一個簡單的業務因為電腦太慢而變成拖遝的等待,還能説辦公條件不重要麼?看到翰林街社區那麼大的服務大廳,記者打心裏高興,也期待更多社區告別“蝸居時代”。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