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青春風吹“活”藝術界

  • 發佈時間:2014-09-30 06:07:23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最近,藝術市場吹起了一股青春風,主角是各個藝術院校稚嫩的面孔,隨風而至的,則是以普通人為主的家庭消費者——剛剛在798落幕的第二回“誰在”藝術展,集合了程濛濛、李蕭禾、梁浩等年輕藝術家,作品價格便宜的僅為1000多元;7月底落幕的首屆北京大學生藝術博覽會吸引了6萬觀眾參觀,作品均價僅8000元左右,多為家庭購買,但成交總額仍達300萬元。青春風吹到藝術界,吹火了交易市場,吹活了人才水池,也為年輕的藝術家吹出了光明前程。

  青年在苦惱——資金、平臺是空白

  橋舍畫廊已經是第二次跟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合辦“誰在”畫展,眼見得年輕的藝術家從這裡起步。例如中央美術學院畢業的趙延斌,當年他的一幅《明天照常上課》被澳大利亞白兔美術館收藏,從此受到市場關注。

  畫廊經理劉金玲説,年輕藝術家其實很不容易。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共有500多所院校開設了美術專業,每年有大量藝術生走向社會,但他們中真正選擇獨自創作的學生並不多。

  這背後的原因是藝術市場正在調整。“2007年、2008年,藝術市場過於火熱。等我畢業的時候,市場已經到了冰點。”2011年畢業的淩惠華回憶説,“過去很輕鬆就能獲得的資金、平臺,對我們這批畢業生來説就是空白。在創作能夠得到市場認可之前,我們完全沒有任何收入,而生活、繪畫都需要錢。”所以,畢業後,他的很多同學都去找了一份工作,堅持繪畫的很少。

  大學生藝術博覽會和“誰在”這樣的展會,給了年輕人一個難得的平臺。從博覽會成長起來的喬曉勇有著切身的感受,“大藝博讓大家能看到我們的作品。如果畫能賣出去,畫家可以有一些收入。即便沒有賣出畫,也能讓更多的人,尤其是過去不了解藝術界的人,知道我們和我們的作品。”

  市場在尋找——新人沒有負擔,作品品質也好

  藝術青年為出路苦惱,藝術市場則一直在尋找新鮮血液。

  成立於2006年的XYZ畫廊,是入駐北京798的第一批畫廊之一。“我們每個月都需要更換展品,需要的作品量相當大。”老闆楊小波説,每年畫廊會發掘20到30位藝術家,但畫廊能跟其建立長期合作關係的也就一兩位。

  大學生藝術博覽會為楊小波和他的同行們打開了一座寶庫。年輕藝術家的專業水準之高,超過了楊小波的想像。“我們畫廊自己就收藏了兩個畫家的4幅作品,均價9000多元。”通過這次畫展,楊小波準備與3個年輕畫家建立合作關係,這幾乎抵得上過去一年的收穫。

  市場對新人的渴望有著實際的考量。“2008年以前,一批60後、70後當代藝術畫家的價格高得不正常。現在,藝術品市場泡沫雖然破了,但那批藝術家的高價格上去了就下不來了。”劉金玲説,“現在新出來的年輕藝術家反倒沒有負擔,價格可以定得更合適。”而且年輕人的作品更具有創造性,實驗性。像這次的“誰在”畫展,有用針管擠出丙烯顏料而形成紋理感的畫面,有用陶瓷隨手捏制的小物件,還有在收集來的嫁粧絲綢上繪製的圖案,十分特別,能讓藏家眼前一亮。

  家庭消費漸成熟——帶著孩子來參觀的特別多

  大學生藝術博覽會和“誰在”展覽,有個共同的主辦方——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在秘書長秦昌桂眼裏,年輕藝術家潛力無限。“當年陳丹青出名的時候也還是年輕人嘛。”秦昌桂説,“他們需要的是平臺,要依靠市場的力量推動作品向商品轉換。”

  在此思路指導下,基金會主辦了北京授權博覽會,讓作品和背後的版權活起來。在定期舉辦大型展覽之餘,基金會也經常舉辦各種邀請展,長短期項目結合,為年輕藝術家和消費者搭建起溝通的平臺。最近,他們邀請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隋牟舉辦了《菩提樹下——潤物無聲》師生展,既是學生們的成績彙報,也讓更多人認識了這些年輕藝術家。

  除了對年輕人有信心,秦昌桂更看好家庭藝術品消費市場。“我在前兩屆廣州大學生藝術博覽會看到,很多作品都被普通人買走。北京是全國的文化中心,所以,大學生藝術博覽會一定要到北京來。”

  楊小波也注意到,跟往常喜歡點評探討的專業人士不同,家長帶著孩子來大學生藝博會參觀的特別多。

  跟普通人的印象不同,其實藝術品消費並不全是“高大上”。楊小波告訴記者,他們畫廊的作品售價集中在3000至5000元之間。劉金玲也表示,橋舍畫廊的固定買家中也不乏普通白領。

  因為投資渠道有限,藝術品正成為越來越多中國家庭資産配置的重要組成部分。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2014春拍報告數據顯示,5萬元以下拍品以63%的市場份額,成為市場交易最活躍的部分。隨著藝術品家庭消費日趨成熟,更多家庭將會擁有第一幅真正的藝術作品,這股藝術界的青春風也會更快地刮進尋常百姓家。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