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産新技術變成國際競爭力
- 發佈時間:2014-09-24 05:31:00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93號汽油對人們來説並不陌生。可鮮為人知的是,要精準調和出93號汽油絕非易事。過去國內企業多采用人工調和方法,一次調和成功率不足50%。聽聞國外企業有自動調和技術,有些企業以高價引入,誰知“洋設備”水土不服,用上兩年就罷工。想在國內找好技術,猶如大海撈針,苦尋無門。
在了解到石化企業面臨的這個共同難題後,中北國技(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依託中科院強大的創新資源,定位到中科院自動化所開發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油品線上自動優化調和”技術。在中北國技的撮合下,中科院自動化所與中國石油大慶石化分公司合作,在大慶石化進行産業化應用。
項目驗收時發現,這項技術一次調和成功率為100%,可媲美國際知名企業同類産品的技術水準,價格卻低廉不少。這項技術相繼被應用到燕山石化、獨山子石化,並開始延伸到柴油線上優化調和技術研發。專家估算,全國現有的中等規模煉油廠若全部應用這一技術,僅汽油生産一項每年就能為國家産生幾十億元的直接經濟效益。
獲得實在利益的企業由衷感謝中北國技這位“大媒人”,有些企業還主動要求追加轉移服務費。中北國技(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于潛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到目前為止,中北國技已完成或促成的技術轉移和服務項目近100項,項目投資總額達20多億元。中北國技一年也能獲得近千萬元的技術轉移相關收入。
除了油品調和這樣的從企業需求出發,提供“一站式”技術轉移服務的模式以外,于潛還向記者介紹了其他模式:
一種是整合業內工程資源以及科研院所技術能力,由他們牽頭整體承擔工程項目,實施“交鑰匙”工程。比如,他們整合了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自動化所等多家單位的技術優勢,成功地為湖南省某縣實施了LED路燈改造項目。
一種是與行業骨幹企業合作,技術“中試孵化+示範應用+行業推廣”服務模式。比如他們將中科院的鋼坯動態防氧化技術在首鋼集團進行産業化示範,繼而成功複製到與寶鋼集團、河北鋼鐵等公司的合作。
一種是技術挖掘、買入與經營模式。比如他們收購電池正極材料磷酸鐵鋰生産技術,組織團隊成功對其進行産業化,再以收取技術轉讓費形式轉讓給了重慶、山東等地的多家企業。
此外,中北國技還與地方政府共建技術轉移平臺。就在今年8月,他們參與發起的中科院資源再生高新技術研發中心揭牌,攻克連雲港市多年來難以解決的磷尾礦渣、鹼廠排放“牛奶湖”等問題將指日可待。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