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檻”倒逼茶葉規範生産
- 發佈時間:2014-09-23 04:31:56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楊丹丹
日前,歐盟對於出口到歐盟的茶葉正式實施新的農殘限量標準。新標準主要涉及4項農藥殘留指標,包括異丙隆、啶氧菌酯、嘧霉胺和啶蟲脒,標準都比原來提高了1倍,含量從0.1ppm變成為0.05ppm,此外還對我國茶葉增加了唑蟲酰胺殘留的檢測。
農藥殘留,是出口茶企的軟肋所在。資料顯示,今年我國輸歐茶葉已被歐盟通報18批,農殘超標是主因。據專家介紹,用農藥進行有害生物防治,幾乎是各國農業生産中的普遍做法,完全不用化學農藥的農産品只佔總量的3%~5%。我國出口茶葉,以夏、秋茶為主,天氣熱病蟲害多,農藥殘留難以避免。安徽作為綠茶出口的大省,會受到這紙新規的影響嗎?
“我們實施的都是訂單生産,暫時對茶農沒有什麼影響。這多虧與當地大龍頭企業合作共創基地發展的模式,茶園種植的各項標準幾年前就已大大提升,包括農殘的控制。”六安市磨劍衝名優茶專業合作社的社長匡大國介紹説,企業有專門的技術員長期在茶園監督,對種植生産過程中化肥農藥使用嚴格控制。
“我們公司這幾年不斷在收購茶葉基地,也是為了應對越來越苛刻的出口標準。”安徽休寧松蘿茶葉公司的葉輝告訴記者,新標準對他們公司的茶葉出口有一定衝擊。合作社基地種植生産的茶葉品質還可以控制,但如果從其他供貨商收來的茶葉原料就很難進行控制。他們一方面跟茶農大力宣傳農殘標準,要求他們儘量使用生物農藥,杜絕使用唑蟲酰胺;另一方面請第三方檢測機構進行品質監控,對供貨商茶葉品質進行嚴控。但由於每年出口量較大,達到三四百噸的成品茶葉,僅僅靠基地的生産很難滿足市場需求。
“這是一個好事,可以引起政府部門等諸多方面的重視。”安徽新安源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方國強介紹説,他們生産出口的是有機茶葉,相關農殘標準遠在這個標準之上,各項指標更加嚴格。所以目前出口沒有受到影響。以他們合作社為例,擁有自己的有機茶園基地,核心區有3萬畝茶園,輻射5萬畝茶園。所有的茶園採用合作社模式統一管理産品,統一提供農藥,合作社有效控制了産品品質。
“要解決農殘的問題,國家應該從源頭上管起。對於茶葉生産企業,我們只能做好自己份內的事,能達標的就多出口一些,不能達標的就少出口一點。”安徽省國潤茶葉有限公司董事長殷天霽介紹,關於農殘出口已經是茶葉産業鏈最終端的一個環節,在這個環節上做什麼文章都沒有太大意義。如果能夠通過不斷增高的國外技術門檻倒逼國內規範茶葉生産,從源頭上禁止非標準的農藥生産流通,這樣才有利於徹底杜絕農殘的問題。
“歐盟自2000年起實行新的茶葉農殘限量標準以來,幾乎每年都要加以修訂。我省茶葉企業和相關部門,要儘快適應這種國際農殘檢測標準的不斷變化,並適應這種規則。”安徽農業大學茶學系老師楊秋雲博士介紹説,歐盟通過技術貿易壁壘以達到減少中國茶葉的出口量,一方面政府相關部門應予以反應並維權,另一方面應該向中國茶葉生産者大力推行無公害或有機茶葉生産。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