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2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價”“補”分離 理順購銷機制

  • 發佈時間:2014-09-19 08:32:3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隨著國家推出大豆和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持續實施多年的大豆、棉花臨時收儲制度退出市場。國家正在著力推動最低收購價政策和臨時收儲政策逐步向農産品目標價格政策轉變。這項改革事關千家萬戶農民利益,事關國家糧食安全。為慎重起見,我國分品種推進改革,對大豆、棉花目標價格改革先行先試。改革的出發點是,在保障農民利益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逐步理順扭曲的大豆、棉花購銷體制,激發市場活力,為全面實施農産品目標價格改革探路。

  不可否認,我國從2004年以來推行的以最低收購價格、臨時收儲價格為主的農産品價格調控體系,在加強國家宏觀調控,穩定農産品市場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當初設計托市收購政策的理想狀態是:放開大豆、棉花等重要農産品市場,收購主體可以敞開收購。當市場價格低於托市價時,啟動托市價,正常情況下的農産品收購價格仍取決於市場供求關係,由市場機制決定。

  然而,托市政策實施多年來,逐漸脫離了設計政策之時的理想狀態,越來越傾向於以提高托市收購價格調動農民種植積極性,導致大豆、棉花等重要農産品價格持續多年上升,國內外價格倒挂,農産品購銷機制嚴重被扭曲,“政策市”基本取代了“市場市”。可以説,以托市收購政策為主的農産品價格支援政策的弊端日益凸顯,到了亟待改革的重要關口。

  改革説到底是利益的重新分配,要通過制度的設計充分保障農民利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還要有利於激發加工企業的生産積極性。在托市收購政策下,各個市場主體對於這一政策的反應不一:農民銷售積極性很高,加工企業入市收購謹慎,國家收儲企業承擔起收購的主要責任,負擔很重。如何平衡各個市場主體的利益,是農産品目標價格政策必須要考慮的問題。農民種植積極性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要保障,但更需要激發加工企業入市收購的積極性。因為加工企業是大豆、棉花等重要農産品産業鏈條上的重要環節,只有企業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才能盤活整個産業鏈。

  通過推行以差價直補為核心的農産品目標價格補貼政策,實行“價”、“補”分離。通過直接補貼給農民的方式間接作用於市場,有利於直接保護農民利益;有利於市場發育和價格形成;有利於充分調動各個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增強國內重要農産品原料競爭力和加工企業成本競爭力;有利於抑制過度進口國外農産品,增強我國農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目前有關部門、農民和企業因各自角度不同、出發點和利益關注點不同,關於農産品目標價格補貼政策究竟應該如何補,在具體措施上還存在一些分歧。改革無法做到讓每一個利益攸關方百分百滿意,但可以肯定的是,改革會讓重要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更加完善,最終保障的是農民利益、農産品市場穩定和國家糧食安全。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