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5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托底”讓藥農生産“底氣”足

  • 發佈時間:2014-09-18 03:33:42  來源:石家莊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供需失衡再致“價低傷農”

  去年中藥材價格還在上漲,今年就進入了下跌通道,許多種植戶認為,這是因為近年來盲目擴大種植,導致産能過剩的影響。

  藁城市興安鎮馮村是藥材專業種植村,老百姓大多從事防風、天南星的種植。種植戶谷趁芳説,這兩年種植面積大了,價格自然上不去。“前幾年價格一直不錯,村裏老百姓就紛紛把種植面積擴大了,隨意性比較大。”

  村黨支部書記劉全明介紹,上半年藥材價格開始不景氣,影響到老百姓的積極性,藥材種植規模隨價格一起下滑。該村已從去年的1300余畝種植面積,陡降到了現在的600多畝。

  靈壽是我市的藥材出産大縣,丹參、知母等種植規模列全市前茅,全縣共有中藥材種植52800畝。縣中藥材協會會長武會來表示,“中藥材一直都有這個週期特點。價格上漲帶動種植投入,最後變得供遠大於求,收購商給的價格很低,農民有可能白忙活一場。”

  聯合社“托底”農民收益

  過山車式的價格波動,肯定不利於中藥材市場的健康發展。靈壽農業局生産科科長楊春蓮表示,該縣通過規模種植,互助合作,提高市場議價能力來規避風險。

  去年,當地23個中藥材種植合作社成立聯合社,覆蓋該縣所有山區丘陵鄉鎮,成為我市最大的中藥材種植主體。楊春蓮説,“合作社之間資訊互通、技術互補,抱團作戰,讓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更強了。”

  武會來認為,避免價格波動對藥農的衝擊,最關鍵要靠延長中藥材的産業鏈。為此,今年春天,聯合社建立了一個中藥材服務站,下設2個加工車間,實現中藥材的切片、烘乾,如果藥農不著急銷售,可以加工後暫存到庫房裏。

  初加工提高了藥材的附加值,也讓農民應對價格波動有了更多“底氣”。聯合社確立了多種藥材的最低價格保護價,穩定住種植規模,也穩定了藥農們的收益預期。“今年外地的丹參收購價不會高於1元,但我們給社員的收購價是1.5元,讓大傢夥兒心裏有了底。”

  今年,中藥材價格仿佛坐上“過山車”,全國有300余種中藥材品種價格下跌,也對我市中藥材種植産生一定衝擊。對此,我市傳統種植片區,採取合作社最低保護價“托底”的方式,保護藥農的種植收益。

  □本報記者 侯天儀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