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候鳥人” 難離故鄉土
- 發佈時間:2014-09-17 06:47:48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村民們保持著居住在城鎮,勞作在鄉村的生活方式,説明廣大西部貧困山區的城鎮化不能一蹴而就,而要遵循其自身規律漸進推進——
在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許多農民成為一邊在農村搞生産,一邊在城鎮居住的“候鳥人”。他們的出現,既反映了農村人口對城鎮良好公共服務的嚮往與渴望,也反映了他們在城鎮就業和融入城鎮生活的困難。
村裏忙 鎮上住
白天,他們離開鎮上的房子回到村裏忙農活;晚上,他們又回到鎮上休息。在農忙時節,他們乾脆就住在村裏的老房子裏,直到幹完活再回來。
在廣西西部山區的羅城仫佬族自治縣,這種一頭在農村一頭在城鎮的“候鳥人”很多。因為在村裏搞種養致富,他們在鎮上買了房子。而因為在鎮上找不到適合的就業機會,他們又不得不回農村務農,以獲取在城鎮生活所需的收入。
孫景芬就是一位這樣的“候鳥人”。多年堅持上山造林,她營造了自己的綠色銀行——200多畝杉木林。去年,她在龍岸鎮買了一套118平方米的房子,供小孩讀書,還買了小汽車,成了城裏人。從此,孫景芬過著白天開著小車回村裏護理林木,晚上回到鎮上居住的生活。
不僅是她,孫景芬所在的白瓜屯共有21戶人家,目前已有19戶搬到鎮上住。
和孫景芬相比,泗潘村的胡秀群的情況相對好點。她買的是一座沿街3層的房子,利用一樓進行純凈水銷售。看似在鎮上找到了出路,但她丈夫依然得回村裏打理山林。“賣水的收入只夠我一個人吃飯,養家還得靠愛人種樹。”胡秀群説。
記者問孫景芬和胡秀群為什麼要到鎮上買房,倆人都説主要是因為城裏生活方便,能讓小孩接受到更好的教育。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這也是大多數“候鳥人”選擇落戶城鎮的原因。
龍岸鎮黨委書記陸金光介紹説,“近年來,隨著龍岸鎮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先後有250多戶、1000多名周邊農村人口到集鎮購買住房,在小城鎮落戶,其中80%是山區的林農。”
城鎮“候鳥人”不但在龍岸鎮有,在羅城縣城也不少。羅城縣住建局副局長何志國告訴記者,縣城裏新開發的幾個小區的業主中,過半以上都是附近村民和周邊鄉鎮的居民。
“他們從農村到鄉鎮,再從鄉鎮到縣城和更大的城市,隨著經濟水準和融入城鎮程度的提高,逐級向上遷移。”何志國説。
服務好 就業難
“候鳥”這種城鎮化方式雖然離在城鎮就業生活還有點差距,但它卻使農民一方面維持了在農村的經濟來源,一方面又使農民提前享受到了城鎮的公共服務。
“這種方式實際上為農民進城提供了一個過渡緩衝期。當他們或他們的後代完全融入城鎮生活時,他們就會逐漸脫離農村的産業,在城鎮生活居住和就業。”羅城縣委書記蔣向明認為,“候鳥”方式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會是羅城城鎮化的重點方向。
羅城是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山區縣和國家重點扶貧開發縣,産業基礎薄弱,因而缺乏城鎮化的驅動力,目前的城鎮化率仍低於廣西平均水準10個百分點。即使在縣城,城區人口也只有5萬多人。
“在我們這樣的小城鎮,農民的戶籍、子女教育什麼的都不是問題,最大的障礙就是就業問題。”蔣向明坦言,“羅城縣工業發展滯後,吸納勞動力的空間十分有限。”
做産業 挖潛力
那麼,像羅城這樣的地方,城鎮化道路究竟應該怎麼走呢?蔣向明認為,城鎮化有其自身的運作規律,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因此,不能片面不切實際地追求城鎮化率,更不能趕農民進城和上樓,而是要腳踏實地發展産業,完善城鎮公共服務,不斷提升城鎮的吸納力和吸引力。
蔣向明向記者展示了産自羅城的某品牌礦泉水。這種水在大城市能賣到12元一瓶,供不應求。此外,這裡的一瓶毛葡萄酒能賣到188元、一盒牛肉條能賣上300多元、一床上等蠶絲被能賣出上千元,這讓羅城逐漸意識到自己優良的生態環境中存在著巨大的經濟潛力。
“我縣一家礦泉水生産企業技改後,新增了就業崗位80人,流通、銷售環節提供的就業崗位更多,這就為進城農民和‘候鳥人’提供了工作機會。所以,我們要依託生態優勢,著力打造水、酒、旅遊等具有競爭力的特色産業集群,以産業作為驅動城鎮化的抓手。”羅城縣縣長銀邦克説。
為了使已經落戶城鎮的“候鳥人”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務,2006年以來,羅城縣對城鎮教育、衛生、交通等公共基礎設施進行了改造。例如兩岸鎮,從2008年來投入5000多萬元完善了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吸引了周邊富裕起來的農民前來落戶。
銀邦克説,“城鎮‘候鳥人’的出現使我們感到農民群眾對優質公共服務的渴望。今後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城鎮化發展核心,以提高綜合承載力為支撐,堅持特色小城鎮建設和農村危舊房改造‘兩條腿走路’,優化城鎮佈局,推進産城融合和城鄉一體化建設。”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