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沒有一根煙囪 吸引千億投資

  • 發佈時間:2014-09-17 03:31:35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左朝勝

  記者到粵北山區採訪,一是看科技扶貧,二是看河源高新區。科技扶貧容易理解,在山區、甚至貧困地區建立高層次的高新區,就不是那麼容易理解了。

  優勢何在?特色何在?前景何在?

  廣東源城高新技術産業園區原名河源市高新技術開發區(下稱“河源高新區”),是2002年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省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總規劃面積50平方公里。經過12年努力,已開發面積26.6平方公里,形成了一區三園(中心區、龍嶺工業園、臨江工業園、蝴蝶嶺工業園)的工業發展格局。

  已經開發的26.6平方公里土地上,引進工業項目527個,吸引投資1000億元,工業總産值累計超過4500億元,就業人口15萬多。然而,整個開發區卻無一根污染天空的煙囪,沒有一片污染河流的污水。天藍水綠,風光無限。

  綠水青山重於金山銀山

  河源高新區不僅是“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還更進一步堅持“綠水青山重於金山銀山”的理念。記者到河源高新區參觀的第一家企業就是處理能力國內領先污水處理廠。園內工業廢水處理率、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和固體廢棄物處理率均達100%。高新區內的生活和工業污水,在這裡經過處理,就變成了清澈晶瑩的地表三級水,把清淩淩的水除了部分回收利用外,剩餘的再次注入東江。

  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正確處理發展與環保的關係,把環保作為高新區建設發展的生命線。河源高新區26.6平方公里內沒有一根工業生産煙囪,沒有一片排放污水,為保障東江中下游4000多萬人飲用水安全,建立了一道“安全堤壩”。

  河源是廣東省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飲用水源地,是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劃定的生態發展區。河源高新區的成功,大大增強了河源人民走生態文明發展之路的信心和決心,極大提高河源人民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堅守了河源“點上開發、面上保護”,守好生態保護底線,實現“綠富”雙贏、綠色崛起,為包括香港同胞在內的東江中下游4000多萬人提供更好的飲用水安全保障。河源連續多年在全省環境品質考核和珠江綜合整治考核(東江水質保護)中被評為“雙優秀”。

  奠定了綠水青山的發展天地,河源開發區的優勢自然凸顯。在這片翡翠般的土地上,已逐步建成了一座經濟效益良好、主導産業突出、創新創業活躍、配套設施完善、生態環境優美的工業新城。

  10年前,當高新區迎來第一家企業——河源東益文具有限公司,31歲的楊廷蓉和丈夫就來到了河源。楊廷蓉説,當初,來到市高新區時,公司周邊還是一片荒山野嶺,她和丈夫每天過的都是車間、宿舍兩點一線的生活。“那時候最大的娛樂就是在宿舍看電視。”她説,10年後的今天市高新區越來越繁華了,企業多了,人多了,樓房多了,活動場所多了,道路寬敞了,環境靚了,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

   千富萬富帶動農民致富

  河源地處粵北山區,因為種種原因,與珠江三角洲相比還處於欠發達狀態。河源高新區從一開始就堅持以工哺農、以城帶鄉,發揮河源高新區的集聚和帶動作用,讓廣大群眾共用高新區發展的成果。河源高新區在較好地段先後建設了7個安置小區,劃出最佳的商業用地給當地村委會建設集貿市場,確保被徵地拆遷農戶每戶至少有一套住宅、一卡門店。

  每年劃撥就業培訓資金對失地農民免費進行技能培訓,鼓勵和支援區內企業優先錄用失地農民,引導和幫助失地農民就地就近就業。目前在河源高新區就業的當地失地農民有3.5萬多人。建設了省屬水庫移民生産就業基地,建起工業廠房及宿舍13.5萬平方米,先後引進企業16家,累計創稅6.3億元,累計實現租金收入1.13億元;安排移民就業超1.2萬人,每年增加移民收入6億元。

  河源市委、市政府出臺“千村脫困政策”,鼓勵和引導全市1117個貧困村籌資在區內建設廠房出租,累計已建成富民工業園廠房、宿舍、商鋪等總面積30.5萬平方米,先後引進企業29家,累計實現租金收入2.6億元,已累計分紅超過2.3億元,有效解決了大部分貧困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長期不足3萬元的“老大難”問題,“千村脫困政策”因此獲得“第二屆中國消除貧困獎政策獎”。

  90後的河源農村小夥子劉業,言語間流露著自信。小夥子説,自信來自於對現有生活的滿足,來自於對自己未來的信任。“雖然我現在是一個來自山區的農民工,但是不少在珠三角打拼的同學可羨慕我了。”劉業説,每年寒暑假,與外出打拼的同學聚會,他都是羨慕的對象。同學羨慕他有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羨慕他每天都能回家,羨慕他每月的積蓄比他們還多,羨慕他悠閒自得的生活狀態!

  在河源高新區的帶動下,河源各縣區也開發建設了産業園區。目前全市已建起6個縣區工業園,其中有5個成功創建省級産業園,極大地拉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在2013年度全省考核中,有3個縣區産業園獲評“優秀”。

  如今,河源已經被納入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河源高新區的建設和發展,不僅可以促進河源經濟社會加快發展,同時可以輻射帶動毗鄰河源的贛州“三南”(全南、龍南、定南)等原中央蘇區共同發展。

  求多求快更要求精求好

  河源高新區努力破解欠發達地區建設高新區的各種困難和問題,用了12年的時間,在一片荒坡地上崛起了一個環境優美、設施完善、生機勃勃、宜居宜業的現代工業新城。目前,高新區已形成了電子資訊産業、機械製造業、太陽能光伏三大主導産業和稀土新材料、優質水資源等特色産業,就業人口達15萬餘人。12年來,河源高新區實現工業總産值累計超過4500億元,年均增長31.5%;稅收累計138億元,年均增長33.1%,高新區主要經濟指標的增幅一直排在全省省級高新區的前列。今年1—7月,河源高新區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0.9%,工業投資增長161.7%。

  一直以來,河源高新區圍繞培育電子資訊産業和機械製造業,積極推動由“引資”向“選資”轉變,由“求多”向“求好”轉變,由“項目招商”向“産業招商”轉變。著重引進帶動能力強、科技含量高的電子資訊、機械製造類企業,明確把以手機為主的電子資訊産業、以模具為主的機械製造業和太陽能光伏産業作為高新區的主導産業進行培育,推動形成高新區産業集群。12年來,三大主導産業累計實現産值超3300億元,佔高新區工業總産值的73.9%;其中電子資訊産業佔有核心地位,累計實現産值超過2700億元,手機産量累計超7億部。

  河源高新區堅持以效益為中心,實行“三墊三補”(即工業用地墊、商業用地補,服務方面墊、經營方面補,眼前收益墊、長遠收益補),多形式、多渠道籌措資金,打造效益園區,建設財源工程,推動高新區依靠自身經營逐步實現良性發展。

  2004年9月的一天,時任河源市高新區管委會主任的賴澤華帶領管委會招商工作人員赴深圳招商。半路上,賴澤華在與同事的交談中得知深圳市西可通信技術設備有限公司(下稱“西可公司”)前幾個星期來河源進行了投資建廠的考察,但投資標地尚未確定。賴澤華馬上意識這是一個難得的大商機。

  在千方百計聯繫到該公司董事長何寧寧先生後,雙方談得非常投機,從河源的投資環境到西可公司的投資計劃,從兩人的個人生活到留學經歷以及河源與其他市的環境、政策方面的比較……不知不覺中,從晚上八點半談到了淩晨。幾天后,何寧寧先生準時趕到河源赴約,並簽下了《項目投資合同書》,西可通信技術設備正式成立,創下了當時河源市招商引資的新紀錄。

  河源市委、市政府出臺引進高端人才政策、設立人才專項基金,優化人才工作生活環境,最大限度支援和幫助科技人員創新創業。最近,高新區派出副主任秦衛民與聯繫萬名博士的中國民營科技促進會的博士委員會對接,準備在河源建立博士創新服務流動基地,納天下博士為我所用。

  今天,地處粵北山區的河源高新區在廣東省級高新區中脫穎而出,在完全可以預期的明天,這塊土地上將騰飛一隻美麗的高新區金鳳凰。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