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30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並購企業缺少行業領導品牌 中糧業績困境凸顯整合難題

  • 發佈時間:2014-09-16 08:0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截至2014年9月,中糧集團旗下8家上市子公司(其中香港上市5家,大陸上市3家)紛紛披露了半年業績,報告顯示,除蒙牛乳業和中糧包裝外,中國食品、中糧控股、中糧屯河中糧地産、中糧置地和中糧生化等6家公司,不是出現嚴重虧損,就是業績大幅下滑。自中糧集團在2009年提出“全産業鏈”戰略以來,其旗下公司的整合已達5年,自從去年對華糧集團的並購讓中糧集團在物流運輸方面的短板被補齊,中糧集團的“全産業鏈”基本佈局完成,但是其業績的困境卻困擾著中糧集團。

  另一方面,由中糧集團主導的收購狂潮還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但是中糧集團旗下50多個品牌中,能被叫出名字的只有少數幾個,而其主打的品牌中,福臨門難敵金龍魚、長城不如張裕、下大力氣培育的悅活果汁遠不如匯源和牽手、收購的五穀道場銷量低到難以統計……綜觀下來,偌大的中糧集團缺少真正的行業領導品牌。時代週報記者梳理了中糧集團旗下8家上市公司近3年的年報和半年報,試圖還原一個真實的中糧集團。

  旗下6家上市公司業績慘澹

  中糧集團旗下除蒙牛乳業和中糧包裝外的6家上市公司,凈利潤大幅虧損的有兩家,分別是中國食品和中糧控股。

  作為中糧集團全産業鏈重要戰略出口的中國食品,2014年的業績出現了大幅下滑,根據財報數據,上半年,中國食品凈利潤繼續虧損1.35億港元,而2013年,中國食品虧損額高達8.90億港元。

  中國食品的銷售收入和凈利潤一直持續下降,2012年時營業額為308.78億港元,2013年這一數字變成262.18億港元,到今年上半年,其營業額為137.67億港元;2011年中國食品凈利潤為6.46億港元,2012年僅為3.82億港元,同比下降40.8%,到了2013年開始虧損,為-8.90億港元,而至今仍未扭虧跡象。

  另一家虧損的企業,是作為中糧集團主營業務的中國糧油控股,亦是中國本土最大的糧油加工企業,8月27日發佈的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該公司凈利潤虧損2.90億港元,這是自2009年以來,中糧控股首次出現年度業績虧損。中糧控股同日發佈公告稱,今年下半年仍面臨虧損壓力。

  除了中國食品和中糧控股外,中糧生化、中糧屯河、中糧地産和中糧置地4家企業雖不至虧損,但其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卻出現大幅下降。

  中糧生化今年上半年營業收入為34.92億人民幣,同比下降7.08%,凈利潤只有2393.38萬元,同比下降44.16%。事實上,中糧生化的凈利潤已經連續下滑,2012年的凈利潤為1.83億元,同比下降48.47%,2013年凈利潤為5071.75萬元,同比下降72.28%。

  主營番茄醬業務的中糧屯河更是不景氣。2014年上半年,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38.23億元,同比下滑23%;歸屬母公司凈利潤只有區區677.66萬元,同比下降86.76%,凈資産收益率只有0.11%。

  而在地産行業,受樓市整體下滑影響,兩家上市公司的業績也只能用慘澹形容,7月16日,被寄予厚望的中糧商業地産上市平臺—中糧置地控股有限公司,交上了第二份成績單,但是這個成績不盡如人意,截至今年6月底,中糧置地上半年合同銷售面積6416平方米,銷售金額5.78億元;而2013年,中糧置地實現營收39.23億元,如以半年營收19.6億元計算,今年上半年中糧置地的業績暴跌七成。

  今年上半年,中糧地産實現營業收入23.52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37億元,但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卻是虧損0.15億元。

  時代週報記者查閱年報和審計報表發現,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中糧地産2007-2013年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分別為2.22億元、1.47億元、2.75億元、1.64億元、1.81億元、1.23億元和2.03億元。

  2011年,中糧地産曾先後4次拋售所持招商證券股份,累計出售招商證券3917.6萬股,套現4.42億元,當年中糧地産的凈利潤不過4.22億元,換言之,若非依靠拋售金融資産獲利,當年的凈利潤就會出現虧損。

  中投顧問房地産行業研究員殷旭飛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通過處置相關資産的方式來提高投資收益的模式,並不能為中糧地産帶來持久收益。

  唯一業績還算及格的只有蒙牛,2014年8月28日,蒙牛乳業在港發佈2014年中報,蒙牛交出收入258.4億元人民幣,上升25.0%,凈利潤10.5億元人民幣,上升39.9%的成績單。但一天后,伊利股份發佈2014年半年業績報告,報告顯示,2014 年上半年,伊利實現營業收入 272.86 億元,但凈利潤為22.93 億元,也就是説,在營業額相差不多的情況下,蒙牛的凈利潤還不到伊利的一半。

  丟了魂的五穀道場

  在北京一家家樂福超市,五穀道場的速食麵被擱置在貨架的最裏面,在時代週報記者守候的20分鐘裏,有30多位顧客購買了速食麵産品,大約有2/3的顧客選擇了康師傅和統一,剩下1/3的購買了今麥郎、日清、農心等品牌,但沒有一個顧客購買五穀道場的産品。而在超市發、物美等超市,時代週報記者根本尋覓不到五穀道場的影子,這也折射出五穀道場被中糧集團收購5年來的尷尬處境。

  2009年初,在法院的維持下,國企中糧集團以1.09億元專門用於五穀道場公司清償債務及支付破産費用的代價取得五穀道場100%的股權,入主五穀道場。此後中糧集團曾斥鉅資扶持這個曾經輝煌一時的品牌:從全球頂級的品牌諮詢策劃公司到地鐵、公交、TVC、網路全方位廣告覆蓋,一會兒調整産品口味,一會兒打起價格戰,但無一奏效。

  在原五穀道場常務副總裁、五穀道場品牌之父任立看來:五穀道場的魂丟了。

  中糧集團收購五穀道場後,在廣告和市場行銷方面的投入不惜重金,同時還請來康師傅創始人之一、曾任華豐速食麵行銷總監、白象速食麵總裁的宋國良任總經理。台灣人宋國良給五穀道場打上了深刻的臺係風格。

  儘管五穀道場的訴求還是非油炸,其系列電視廣告卻更換了情境,當年霸氣、陽剛、個性的陳寶國版廣告換成了台灣男,曾經打動消費者心靈的、原五穀道場品牌的陽剛、大氣、超絕的形象沒有了,其廣告形象完全偏離了五穀道場的品牌和文化價值。

  産品方面,以前五穀道場的“佛跳墻”、“庖丁時蔬”等産品變成了和統一康師傅一樣的“紅燒牛肉麵”、“番茄牛腩面”、“海帶排骨面”,在價格方面,目前五連包的五穀道場定位在12元左右,和統一康師傅也相差無幾。差異化消失,高端大氣的品牌形象消失,再通過傳統的價格戰,將五穀道場拖入慘烈的紅海競爭中。

  而且彼時中糧集團將五穀道場的口號變成“100%非油炸,更健康”,任立曾對時代週報記者怒言:難道我們以前做的是90%的非油炸嗎?

  由於五穀道場銷量一直未見起色,宋國良也黯然離去,如今的五穀道場,無論市場佔有率還是品牌知名度均大不如前。有媒體直指:中糧五穀道場從戰略到策略,幾乎所有能犯的錯誤都犯完了。

  今年7月底,沉寂許久的五穀道場推出了非油炸熱風乾燥五穀雜糧面餅:小米麵、紫薯面、蕎麥麵、莜麥麵、豌豆面,售價在20元左右,但這款被寄予厚望的産品被放在家樂福速食麵貨架最裏面的下層,若非彎腰很難看見,時代週報記者隨機詢問了幾個消費者,都表示沒聽説過此産品。

  蒙牛凈利潤不及伊利一半

  同樣,蒙牛在被中糧集團收購後,業績也繼續呈現放緩趨勢。今年上半年,在和伊利營業額差不多的情況下,蒙牛的凈利潤還不到伊利的一半。

  這和2013年的情況基本類似,儘管2013年蒙牛的銷售額首次突破400億元,但是與主要競爭對手相比,蒙牛的各項指標均不盡如人意。數據顯示,2013年全年,蒙牛實現凈利潤達16.3億元,同比增長25.2%;而主要競爭對手伊利的凈利潤為31.87億元,同比增長85.61%。

  而蒙牛公佈業績的前一天,蒙牛旗下的雅士利,也公佈了其上半年財報,今年上半年實現收入15.457億元人民幣,利潤只有2.094億元,同比下降28.66%。而一年前,蒙牛為收購雅士利支付了超過110億港元的現金。

  計算下來,2013年蒙牛的凈利潤率只有3.76%,今年上半年蒙牛的凈利潤率只有4.06%,低於行業平均水準,而這樣的利潤,還大多來自其高利潤的明星産品特侖蘇,特侖蘇2013年銷售額達到74.2億,今年蒙牛的目標則是達到86.1億。

  興業證券指出,蒙牛仍處於內部動蕩期,首先中糧集團到2013年才算是完全接盤蒙牛,很多液態奶行業獨特的行業特點還沒摸透,所以要仰仗外部資源,比如達能和ara(特別酸奶等低溫奶這塊基本交給達能運作);其次,去年並購的雅士利現在狀況不好,還要花精力整頓。

  而在蒙牛發佈業績前,麥格理就發佈研究報告,指蒙牛乳業核心業務被高估,將其目標價由40元大幅下調30.3%至27.9元,評級則由“中性”下調至“賣出”。隨後蒙牛乳業股價連續多日下跌。

  蒙牛還將面對一個難題:對調製乳的調整。

  “目前這些調製乳的毛利率有40%左右,凈利潤能達到8%-15%,而普通的液態奶凈利潤很低,一般都不到5%”,馮啟告訴記者。

  此前,國家稅務總局上調了調製乳的稅率,由以前13%提高至17%,目的是提高純牛奶而非調製乳的消費量。而隨著國家對調製乳的進一步規範,可能對蒙牛的業績帶來一定影響。

  創造大量二流品牌的企業

  食品飲料行業行銷戰略專家徐雄俊曾直言:中糧集團是一個創造了大量二流品牌的企業。仔細研究發現,在中糧目前所有的公司中,似乎沒有一個市場上佔最高份額的品牌。

  中糧集團最核心的業務,是關乎國計民生的糧油食品。中糧集團主打的是福臨門品牌,中糧集團新總部所在大廈也以福臨門命名,足見中糧集團對福臨門品牌的重視程度。然而,央企中糧苦心培育的“福臨門”連年征戰,仍然難以撼動外資“金龍魚”的壟斷地位。

  金龍魚屬於新加坡益海嘉裏集團,自1991年以來,益海嘉裏在中國累計銷售小包裝食用油約60億瓶,中投顧問的數據顯示,益海嘉裏旗下以金龍魚為代表的系列品牌佔據45%的市場份額,除了金龍魚外,益海嘉裏還有“口福”、“胡姬花”、“鯉魚”等20多個品牌。

  而福臨門食用油的市場佔有率只有15%左右,但其原料還主要靠美國ADM公司供應。中糧集團總裁于旭波也承認,中糧集團的市場佔有率應該做到20%以上,這才是央企應有的分量。

  2008年食用油價格飆升的時候,中糧集團由於在食用油中所佔市場份額太小,沒有辦法發揮調劑作用。臨近2009年底,食用油再次掀起了一輪漲價潮,魯花、金龍魚等幾大品牌在國際大豆豐收情況下宣佈上調大豆油的價格。當大豆油開始漲價時,整個油價也都跟著漲,整個中國油脂市場定價權盡被外資掌控。

  此前,中糧長城和張裕葡萄酒在品牌建設上還伯仲難分,幾場解百納歸屬權的官司下來,張裕品牌現已明顯居於行業的領導品牌地位,中糧集團的金帝巧克力、悅活果汁、家佳康肉類産品也都表現平平。

  與中糧集團有過多年深入接觸的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曾在部落格中表示,對中糧集團扮演的角色很失望。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糧食生産國,也是最大的進口國,但在糧食定價權上始終沒有發言權,中糧集團最核心的業務至今沒有做好,何談其他?

  現在中土畜進出口總公司和中谷糧油集團也次第加入中糧集團,這一系列舉動都被解釋為與益海等國際巨頭抗衡之舉,但據不願具名的中糧集團內部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整合工作進展緩慢,老牌央企的問題很難解決。

  事實上,2007年1月,中糧集團將集團34個業務單元調整成9大板塊,集團僅負責總體戰略、資源配置等方面的決策,其餘經營管理等具體工作均由業務主體自行決定,這樣的做的後果之一就是“諸侯紛爭”。

  曾有媒體報道,白糖與澱粉糖都是食品甜味劑,具有較強的替代性,在目標客戶群上有很大的協同性,然而在管理上兩種産品卻歸屬不同的上市公司及事業部——甜菜糖業務歸屬於中糧屯河旗下的糖業事業部,澱粉糖業務歸屬於中國糧油旗下的生物化工事業部,各自為政,集而不團。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