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03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從舊宅搬新房 要邁過幾道坎

  • 發佈時間:2014-09-16 07:36:29  來源:四川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山下的新居與處於地災隱患點的舊宅間,只隔了一座不算太高的山坡,而讓村民們避讓搬遷,可不是那麼簡單——

  □本報記者 許靜 趙若言

  9月初的川東北,雨水依然很多。

  9月12日,巴中市南江縣沙河鎮將營村,一座座新居被松樹林環繞,平坦的水泥路直通農家大院,庭院裏的蔬菜瓜果已經成熟。村民陳敬友指著自家門口的路燈笑容滿面地説:“這路燈還是太陽能的呢。”“我以前的家在那裏,下雨天老擔心山體滑坡,現在再也不怕了,天天都能睡上安穩覺。”陳敬友指著遠處山坡上零星幾棟破舊的土房子説。

  陳敬友的新居與舊宅之間,只隔了一座不算太高的山坡。而讓像陳敬友一樣,居住在地災隱患點的住戶們避讓搬遷,可不是那麼簡單。資金、土地從哪兒來?如何讓村民住得下、住得好?在巴中市國土資源局局長何小兵的心裏,這每一個問題都是一道難過的坎兒。

  如何邁?巴中正在交出自己的“答卷”。

  第一道坎:建房資金從哪找 部門聯動補“票子”,整體採購減“票子”

  “自家蓋個房子,沒有個20萬元,哪蓋得起來哦。”將營村村民唐金三給記者擺起龍門陣,也道出了之前大多數地災隱患點住戶的想法。

  怎麼辦?“統籌!”何小兵説:“一補一減。部門聯動幫扶補‘票子’,整體採購減‘票子’。”

  一方面,統籌各方力量,“首先,把國土部門所有相關政策和資源打個捆。”同時,由政府出資打造其他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公益設施……

  “都是為了讓搬遷老百姓受益。”將營村村支部書記王天新説,“在撬動各項補助經費上也是費了心思的。”國土部門給每戶補助1.6萬元,民政局給每戶補助4000元,再由政府出面,為每戶老百姓從信用社貸款5萬-8萬元建房。另一方面,建房用的砂石、水泥、磚瓦由政府統一到相關企業議價,使每戶節約建房成本1萬元。“總之就是想盡一切辦法降低老百姓建房的投入。”沙河鎮鎮長沈仕東説。

  巴中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巴中市恩陽區恩陽鎮高店子村就走出了一條地災避讓搬遷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的統籌之路。

  巴中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岳中淩介紹,以農戶集資建設為主,政策幫扶為輔,各部門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扶持相結合的方式統籌推進,“僅國土部門就協調幫扶資金83萬元,為工程順利實施提供了資金保障。”岳中淩説。

  巴中市地環站站長張濤介紹,截至目前,巴中全市共實施地質災害避讓搬遷1.36萬餘戶,兌現補助經費1.8億多元。

  第二道坎:新房土地從哪來 深挖與整理,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

  避讓搬遷安置聚居點一般面積都不小,少則佔地20-30畝,多則50-60畝,土地從哪兒來?

  科學選址很重要。“發掘一些適宜人居的地方,並邀請地勘部門進行地質環境專業評估。”岳中淩説。

  將營村的安置聚居點就選址在一片坡地上。“以前是稀疏的松樹林,土壤條件也不適合耕種,因此一直沒有好好利用。”王天新説,但這樣一塊地卻適宜人居。現在,房子建在坡地上,不僅錯落有致十分美觀,松樹也盡可能地保留了下來,成為了天然的裝飾。

  這樣的選址也折射出一個原則:不佔用耕地。“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就派上了用場。”何小兵説,盡可能把地質災害避讓搬遷安置區納入到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項目中去,把房子集中建到不適合耕作的地上去,把適合耕作的地騰出來。這樣一來,規模較大的避讓搬遷聚居點的土地就有了著落。“可以説,解決用地難,統籌依然立頭功。”何小兵説,除了國土部門內部政策與資源的“共用”,還將有條件的避險搬遷安置戶納入“巴山新居”建設規劃,結合新農村建設,推進城鄉統籌一體化發展。“也可以避免重復規劃、重復供地。”岳中淩説。

  至於小規模安置點用地,則由鄉鎮、村社集中協調,通過土地補償、土地調整等方式解決。“還探索出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退出機制,把農村閒置、零散土地變規整。”何小兵認為,該統籌的統籌,該整理的整理,一個個避讓搬遷工程也讓巴中土地得到一次次深度挖掘與整理。

  第三道坎:如何能讓村民住得好 農民變“工人”,年收入增加近千元

  “故土難離,讓村民搬遷哪有那麼容易哦。”高店子村村支部書記董世勇回憶,當地的幹部們挨家挨戶講解地災危害,把政策一條條地念給大家聽,再帶著村民到鄰村參觀新居,算對比賬……終於,大家開始主動搬、自願搬了。

  光搬出來還不行,要讓村民願意住下來。

  首先,要保證居住條件。國土、水利、文體等部門負責基礎設施建設,老百姓也積極參與統規統建,除了應急避險場所,還在安置地新建了集醫療衛生、物資儲備、休閒娛樂於一體的村級活動場地。這樣配套完善的新農村,老百姓自然願意住。“我在成都打工的大兒子都打算回來了。”高店子村村民董子奇高興地説。

  但更重要的,還是要能讓村民致富。“在安置地建設的過程中,我就開始想著法兒地引進産業。”董世勇告訴記者,他現在的另一個身份,是高店子村紅葉黃連木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通過在聚居點周邊培育紅葉黃連木,高店子村解決了搬遷老百姓的就業問題。

  董世勇介紹,目前,全村已經引來了5個業主,村民不僅可以把土地租給業主收租金,還可以變身“工人”給業主打工掙外快。“今年全村每人平均純收入將突破7000元,比去年增加了近千元。”董世勇説,下一步,他還打算引進加工、製造等産業,拓展就業渠道。

  收入實實在在的增加,是董子奇兒子願意回來的另一個重要原因。董子奇告訴記者,兒子在成都打工,一個月掙3000多元,“現在在村裏,只要手腳勤快點,也能達到這個收入。掙的錢和外出打工差不多,當然都願意回來發展。”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