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16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一粒四川種子 有望在非洲“結”出百萬畝果實

  • 發佈時間:2014-09-16 07:36:28  來源:四川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川企抱團赴烏干達投資——

  □本報記者 許靜 李淼

  四川農企非洲拓荒掘金的步伐正引起世界關注——8月28日,華爾街日報稱,烏干達農業部透露,四川將在烏干達投資3億美元建1.7萬英畝(10萬畝左右)的農場。

  據記者近日了解的資訊,我省農企投資烏干達的“胃口”可能被大大低估——川企赴烏投資興業的規模有望是烏方透露的10倍。四川科虹集團計劃牽頭我省仲衍種業、川龍拖拉機等5家企業抱團赴烏建農業産業園,涉及種子、種養、農機等領域。

  兩年前,通過我省派往烏干達參與“南南合作”的專家,四川的一粒種子在烏干達的土地上紮根發芽。兩年過去了,這一粒種子有望結出百萬畝的果實。短短2年時間,“天府之國”四川和被丘吉爾稱為“非洲明珠”的烏干達之間,發生了怎樣的故事?

  A

  拓荒的勇氣 政府搭臺專家探路 企業敢唱大戲

  常人眼裏,烏干達似乎與戰爭、貧窮、疾病等詞相伴。不少農企老總表示,以前別説投資,連去旅遊都不太可能。

  而如今,到陌生的東非土地上大手筆“撒錢”種地,勇氣何來?

  一切緣于“南南合作”項目引發的鏈式反應。政府搭臺,專家探路,讓四川農企認識非洲,打消顧慮,直至滿懷激情。

  2012年,農業部將中國—FAO—烏干達“南南合作”項目交給四川,並以“一省包一國”的方式實施。我省隨即派出專家組赴烏開展技術援助,用22個月時間,感動了烏干達。

  簡陽援烏專家李貴強一人堅守卡巴裏地區,手把手教會農民蘋果栽培,示範的果樹果實比之前大一倍,轟動當地,有人甚至驅車200公里向他請教。不僅卡巴裏的蘋果紅了,我省專家參與示範的雜交水稻和小米産量都是當地産量的3—4倍,讓農民和當地政府豎起大拇指。“專家們在當地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礎,為跨國合作牽線搭橋,為我省農企入烏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省農業廳負責人表示。

  我省和烏干達因項目“結親”後更是頻繁“串門”。兩年間,我省農業和企業代表團三次訪烏,舉辦項目洽談、企業對接、實地考察。烏農業部門等也多次入川,頻拋橄欖枝。省農業廳與烏農業部簽署的農牧業合作會商紀要,也成為我省搶佔先機,與烏國家層面在農業領域長期合作的綱領性文件。省政府對項目推動和農企赴烏投資高度重視,省領導更是多次專門批示。

  政府搭臺讓企業敢唱大戲。川人從專家援助到賣農機、賣種子,再到直接投資種地開發,步步深入。“動力來自於商機,信心來自於政府。”多位擬赴烏投資的農企負責人表示。

  B

  延展的藍圖 從心動到行動 投資規模不斷改寫

  從意向性談判,到最終決定投資,川企進軍烏干達種地已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

  去年9月,我省赴烏的農企代表團中並無科虹集團。聞聽代表團成果頗豐,今年1月,科虹集團董事長羅恒專門派人到烏深度考察一個月,最終堅定了拓荒非洲的決心。

  5個月前,他曾陪同烏干達副總統經濟事務秘書安東尼·木拉一行考察過集團多家下屬企業。雙方合作籌謀正從意向逐漸走向現實。這幾天,羅恒正陪同烏干達合作夥伴考察。

  科虹集團透露,除開始的5家企業外,這幾天,不斷有“動心”的企業,這一數字有望增至近10家。

  羅恒表示,我省農企準備以合資公司名義入烏——首先在川成立合資公司,然後入烏再成立開發公司,與當地合作夥伴及在非洲打拼多年的國內跨國公司中地海外集團進行股份合作,川企擬佔70%股份。目前,正準備召集各企業開股東會,確定合作細節。“組建公司是抱團出擊的升級版。”省農業廳相關負責人表示,該模式下的公司可成為其他川企“走出去”的平臺。“總公司在當地再成立並控股若干分公司,相互利用資源和特長,發揮最大效益。”羅恒的設想與農業部門的期待不謀而合。

  藍圖正不斷延展。羅恒初步透露,目前計劃一期在烏“拿地”10萬畝建農業産業園,3年後規模有望達100萬畝。“一期擬投資10億元,長遠投資目標是100億元。”羅恒表示,隨著9月落實細化合作內容,數字還可能不斷被改寫。

  C

  機遇的誘惑土裏有“金礦”資本與機遇聯姻

  距離相差近萬公里,時差相差5個小時,在地球另一端的烏干達靠什麼吸引了川人?

  達州人李曉華的傳奇故事就極具説服力。2013年,原本在肯亞批發牛仔褲的他,轉戰烏干達租地51畝種番茄,成為當地少有的規模種植業主。

  “插根扁擔就能開花”的稟賦,低廉的土地和人力成本,廣闊的市場,讓李曉華40多天賺了2萬多元,他驚呼,這簡直是“淘金”。

  近日,初嘗甜頭的李曉華剛撒下400公斤種子育苗,下季水稻規模將增至2000畝,還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中億”——他希望在烏能淘到億元級的“金子”。

  同李曉華一樣,讓我省農企動心的,是烏干達的商機。“就像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承擔著‘東非糧倉’使命、農業發展水準嚴重滯後的烏干達,處處都是機會。”李曉華表示。

  烏干達也向我省農企頻拋橄欖枝:烏農牧漁業部部長今年來川表示,烏僅有20%的農民可獲得良種,發展初期的農業亟須提升現代化水準。非常期待我省農企赴烏在種子、農機、棉花等領域開展合作。

  對外資幾乎沒有特別限制,多項農業補貼和優惠,企業利潤返回本國無限額,在政府規劃大型園區投資農産品免費拿地……各種機遇集聚。如果説此前川烏合作還有政府“保媒拉縴”意味的話,就目前看,川企投資烏干達,已完全是資本與機遇的主動聯姻。

  通過“南南合作”項目示範,四川仲衍種業的雜交稻等種子已悄然在烏落地開花,在非洲設立分支機構的計劃也不斷明確。

  羅恒也有更大的打算。他的集團旗下有一家印染廠,目前僅立足國內市場,一年原料就需4.5萬噸棉花,大概需要30萬畝基地提供。“我們將在非洲建立數十萬畝棉花基地。”羅恒盤算著,烏干達農産品、紡織品等向歐美等國出口要享受關稅優惠,借力非洲市場,或許還能叩開歐美大門。

  延伸

  “熱果子”的冷思考

  □本報記者 李淼

  中秋前後,正是會理石榴“笑傲”國內外市場的時節。

  這幾天,會理縣鹿廠鎮銅礦村石榴專合社理事長楊蘭友正忙著組織社員為石榴貼上二維碼,首次實現品質可追溯,希望優質能賣出優價。去年,該村石榴産值8320萬元,農戶每人平均純收入兩萬多元,今年有望再次突破。今年會理全縣石榴面積30萬畝,預計産量35萬噸,産值更是高達14億元。

  一個小果實如何發展成了億元級的産業?這背後有怎樣的故事?還應該有怎樣的思考?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尋經驗 攀西現象值得借鑒

  不光是會理石榴。

  攀枝花仁和區混撒拉村僅芒果産值就達2400萬元,戶均增收6.7萬元;米易埡口村蔬菜産值3000萬元,戶均增收4.1萬元。

  “靠的就是特色。”省農業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我省各地經驗不少,攀西地區尤為典型。

  因地制宜抓特色是第一招。米易等縣順應氣溫規律,立體連片佈局,在河谷發展早春蔬菜,二半山以下種芒果,二半山以上栽枇杷。全省同類例子不少。宜賓、瀘州瞄準早茶;廣元朝天、理縣打造高山冷涼蔬菜;南江金銀花等則圍繞傳統優勢做大做強。

  一張藍圖繪到底是關鍵。選準方向努力幹:攀枝花成為中國晚熟芒果主要生産基地;昭覺、鹽源分別是我省馬鈴薯、蘋果生産第一縣;寧南蠶業三項指標全國第一。同樣,蒼溪紅心獼猴桃全國第一,安岳檸檬産量佔全國7成……一批區域特徵明顯、特色優勢突出的産業集中區不斷涌現。

  打造品牌拓銷路是突破。涼山實施“大涼山”區域品牌+會理石榴等産品品牌的雙品牌戰略,攀枝花全力打造“攀西芒果”……攀西水果已成為優質水果的代名詞。

  産業增效離不開科技引領。攀枝花芒果靠優良品種異軍突起,避雨栽培等技術則打開了我省高檔鮮食葡萄新的空間。

  找問題 謹記“南橘北枳”

  儘管成效顯著,但我省的特色産業發展仍然存在隱憂——

  “自古以來就有‘南橘北枳’之説,發展特色效益農業也是如此,不要看著人家賺錢就想種,一定要因地制宜。”省農業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除一些地方一味追求“新、奇、特”,盲目發展外,部分地區也存在“一口吃個胖子”的心態,“不科學考慮自然條件,也未經嚴謹引種試驗,上來就大面積開工,一旦失敗,就不好調頭。”“另一個現象也要重視,産業隨著領導轉,一屆領導發展一種果。”一基層農業部門負責人表示,這種朝令夕改的産業發展思路不僅浪費巨大,産業特色優勢也終究無法形成。

  品牌效應不強亦是“短板”。目前,我省一些區域大品牌知名度和市場佔有率還不高。此外,産品品牌多而雜,既不利於品質控制,也不利於産品銷售和宣傳推廣。“‘熱果子’一定要有冷思考。”省農業廳副廳長涂建華表示,在市場和利好政策的雙重驅動下,當前全省特色産業發展風起雲湧,越是發展好的時候,就越要冷靜,切忌盲目發展。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