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公認流通價才能作為交易尺規

  • 發佈時間:2014-09-15 06:31:52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收藏者説

  在報章雜誌上,經常可看到某藝術家作品高價成交的新聞。

  在2013年10月5日的香港蘇富比秋拍中,當代油畫家曾梵志2001年作品《最後的晚餐》以1.8億港元成交,創下全球中國當代藝術品最貴紀錄,便在當年的業界吸盡眼球。儘管後來有知情人士揭露,該作品的賣方和買方實際存在股權關係,然而該事件對中國藝術品交易市場的影響仍然不容忽視。

  協議價不具參考價值

  實際上,在國內的藝術品市場上,類似的交易新聞很多,只是成交額各有不同。

  藝術家、賣家和拍賣行作為利益相關方,看重這類消息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一是,爆炸性的新聞可幫助藝術家在行內外吸引關注度。在2013年10月5日之前,許多業外人士可能不知道曾梵志是何人,但借助新聞的迅速曝光,曾梵志成了整個社會的名人,不管這宗交易真實內幕如何,藝術家的社會知名度瞬間飆升。二是,天價成交記錄有助於將該藝術家樹立成行業標桿,甚至對市場形成一定的傳導效應,在未來的市場交易中被業內作為參考。三是,天價成交可以幫助買賣雙方實現其他關聯目的,譬如在藝術品融資活動中,權威拍賣企業的成交記錄,有時候會被一些融資機構作為評估依據,還有就是其他非融資性的財務目的,由於專業性太強,本文按下不表。

  筆者多年觀察發現,在國內市場上,一件藝術品被送往拍賣行,比較普遍的目的是出於經營的需要,即使某宗交易背後實為“做局”,其目的多屬於想為藝術家在社會上擴大知名度,在市場上提升其作品的價格影響力。

  通過“做局”(即買賣雙方協定的虛假交易行為)的方式來影響市場,所以會被當前一些藝術品經營機構或藝術家當成追名逐利的捷徑,根本的原因在於市場資訊的不對稱,俗話稱“水深”。眾所週知,對一名專業的藝術品投資收藏者來説,偶然成交的記錄是不可能作為未來交易的參考的。然而,一般的大眾收藏者,並不具備任何與藝術品相關的知識,進入市場的時間比較晚,所以不可能積累到足夠的經驗來應對這樣的專業判斷。一旦身邊缺少專業的投資顧問,他們被這類行為所蒙蔽是百分之百的。

  成交記錄越多均價越準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保障自己的交易安全?筆者認為,調查和了解該藝術家作品在市場上的公認流通價是比較可靠而有效的辦法。公認的流通價,即以正常的交易手段,買進一名藝術家的作品,能夠轉手賣出去的價錢。因此,要了解它,只有在二級市場上去摸索。為了提升資訊的可靠性,我們可以在某段時間,盡可能多地蒐集該藝術家作品在拍賣市場上的公開成交價格。試想,一家機構為別人操盤,每年做10個局有可能,但做20個或30個局的可能是比較小的。從這個邏輯出發,我們找到越多的成交記錄(贗品除外),算出來的平均成交價格就越接近其作品在市場上的公認流通價。

  有人問,萬一找不到足夠的成交記錄怎麼辦?那只能證明其作品在市場上流通量很少,活躍度不高。鋻於學術標準與商業標準在現實中存在脫節,如果從短期的投資目的出發,不建議購買市場活躍度較低的作品。如果純粹出於個人收藏愛好,則另當別論。

  當前,不少專業的收藏家不願意親自找藝術家或到其代理機構去拿貨,而是寧願花費一定的“佣金”到拍賣行去競拍,原因就在於藝術家或代理機構開出的單價,常常大幅高於市場公認流通價。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筆者也觀察到,有個別藝術家為提高個人身價,也會大批量把自己的作品拿去上拍。由於在二級市場上,買家仍掌握著足夠的價格決定權,因此,類似行為要實現抬價的目的不容易。

  馮善書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