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七月翻麥浪九月葵花熟

  • 發佈時間:2014-09-15 02:31:03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張五四

  收穫完小麥,再種葵花。地處內蒙古河套地區的巴彥淖爾市,自從推廣這項技術後,深受廣大農民歡迎,隨著技術的成熟、試驗田的擴大,越來越多的農民親身體會到一年兩次豐收的喜悅。

  試驗田裏種出幸福花

  榮豐村五社村民常國軍去年學到這項技術,當小麥收割後,他小心翼翼用了3畝多地移植向日葵苗。依他多年的種植經驗,北方地區農作物一年兩熟是不可能的事情。深秋時,當他割下一個個向日葵後,看著一堆堆的葵花籽,他笑了。3畝地,再次為他創收3000多元。種了幾十年地,他終於相信了新技術的威力。

  今年,常國軍家的小麥種植面積增加到7畝多,“以前覺得種小麥收益低,現在有了新技術,種一畝地有兩畝地的收益,所以我要多種點。”他説。7月底,常國軍家的小麥收割完,第二天他就移植了向日葵苗。為了鼓勵農民推廣“麥後移植”技術的積極性,今年,向日葵苗仍舊是免費提供。他所在的村今年共有70多畝“麥後移植”技術試驗田,比去年增加了20多畝。“村民今年能積極參與,這與他們看到我們的收益,有很大關係。”常國軍説。

  由於新技術目前是推廣試驗階段,明年試驗田可能會到別的村,不再試驗村的村民如果想繼續種向日葵,需要自己掏錢買苗。常國軍説:“明年我不僅還要增加小麥的種植面積,買向日葵苗也沒問題,比起收益,這點成本不算什麼。”

  一年兩收解種糧難題

  巴彥淖爾是國家和自治區重要的商品糧生産基地。小麥、玉米、向日葵是主要種植的農作物,今年,向日葵種植面積450多萬畝,玉米種植面積300多萬畝,小麥種植面積110多萬畝。

  河套小麥因其品質優良聞名全國。上個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該市小麥種植的最高峰。近年來,由於小麥在主要農作物中畝收益排在最後,農民種植的積極性下降。市農業部門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種植小麥,畝産700~800斤,每斤1~1.5元,畝收入1000元左右,種子、人工等成本400元左右,收益是600元左右;種植玉米,畝産1500斤左右,收益是1100元左右;種植向日葵,由於種子價格較高,成本相比小麥和玉米高100元左右,畝産400~500斤,每斤4元左右,除去成本,收益是1300元左右。

  近年來,河套灌區小麥種植面積逐年下降,為了保障糧食主産區的糧食産量,避免在糧食産區出現“糧荒”的尷尬局面,業內人士建議地方政府適當調整政策導向,加大對糧食種植的貼補力度,切實保護糧農的利益,引導和鼓勵農民種植小麥。河套學院農作物安全生産與預警控制中心主任郝水源則認為,只有利用新技術讓農民實實在在看到農作物增收,鼓了錢袋子,才能真正調動農民種植小麥的積極性,單純的貼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受制于北方的氣候條件,多年來,河套地區農業生産一直是“一季有餘、兩季不足”,春小麥在3月種植,7月15~25日收穫,秋霜凍平均在9月28日~10月2日來臨。專家認為,小麥收穫後還有70~80天的氣候資源可以利用,選擇適宜的向日葵品種種植,充分利用氣候和土地資源,可以提高種植收益。

  技術攻關促增産增收

  同樣的一畝地,付出同樣的辛苦,收益卻相差一倍。面對這樣的現狀,越來越多的農民不願意種植小麥。有了育苗移植的經驗,以此類推,專家們又想到了開春移植和災後補植,加上麥後移植,一共3項技術,目的都是為了農民增收。

  巴彥淖爾市是我國向日葵重要産區,今年,種植面積為450多萬畝,佔全區種植面積的70%,預計産量佔全區總産量的80%。由於向日葵生長週期短,對氣象條件的要求較其他農作物低,育苗移植的方法不僅可以用於麥後移植,還可以用於開春移植和災後補植。對於災後補植,作用就不言而喻了。每年夏季,河套地區強對流天氣較多,容易發生暴雨和冰雹災害,特別是瓜果、葉類農作物受影響較為嚴重,可能大幅減産或者絕收。如果實施災後補植,可以為當地農民挽回經濟損失。

  在臨河區新華鎮紅旗村,東西兩邊的鹽鹼地裏都種了向日葵,一邊的高度1米以上,另一邊只有20多公分。臨河區氣象局局長淡建斌告訴記者,同樣是鹽鹼地,一邊是育苗移植,一邊是正常播種,正常播種的鹽鹼地鹽鹼度比育苗移植的還低一些,而現在生長進度的差距非常大。可以説,經過試驗,育苗移植向日葵可以讓一些閒置的鹽鹼地再次利用起來,這是令人振奮的好消息。

  一個月前還是麥浪滾滾,進入9月,黃燦燦的向日葵已經低下了頭。一畝地豐收兩次,這不是農民的幻想,而是巴彥淖爾市推廣“麥後移植”技術帶來的一場農業生産模式的變革。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