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新常態倒逼中國重構融資格局

  • 發佈時間:2014-09-15 01:00:10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蔡穎 金輝   責任編輯:羅伯特

  臨近第四季度,國內金融的新常態格局日漸明朗。今年以來,國務院常務會議多次提及金融改革、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等,從監管層到市場,盤活市場資金流動性和緩解“融資難”成為阻擊G D P下行風險的重要手段,國內融資格局正在悄然重構。

  1 3日 , 國 際 貨 幣 基 金 組 織(IM F)副總裁朱民在“2014第八屆中國銀行高峰論壇”上表示,因為全世界央行寬鬆的貨幣政策,大概有超過6500億美元的資金流入新興經濟體,因為資産價格降低,雖然風險高,但是借錢的積極性提高,新興市場國家發債的規模、借錢的規模、融資的規模大幅度上升。

  “從2007年開始中國的社會融資量就節節上升,因為錢多,所以借錢的也很多,與此同時,外資佔當地債券市場的比重大幅度上升。”朱民説。

  在朱民看來,當寬鬆貨幣政策退出的時候,6500億美元是留在新興經濟體還是撤出,將對新興經濟體甚至全球經濟産生重大影響。

  實際上,國內經濟已處於“換擋期”,在調結構方面存在緊迫性。“銀行120萬億元人民幣的資産中間,大概有80萬億貸款。這80萬億的貸款,最主要投向的行業是基礎設施,基礎設施肯定是國有居多,第二個重要投向是重化工業,如電力、鋼鐵、化工和石油等。”華夏銀行副行長黃金老分析稱,“另外,中國的國有企業資産負債率是66%,上市公司的資産負債率也在65%,企業其實需要減杠桿。”

  然而,實體經濟仍面臨融資難問題。專家稱,如果銀行貸款壓縮,會在一定程度上拖累G D P增速和經濟平穩發展,因此,發展直接融資工具取代銀行貸款越來越重要。

  “在社會融資規模當中80%至90%都是貸款,在間接金融為主的結構中,最大的問題是,風險都集中在銀行,而且全社會的杠桿率都比較高。面對各種金融的創新,在我們的存款利率上限控制的時候,應該讓更多願意承擔風險的企業到直接融資當中去,這有利於我們國家金融結構的調整。”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在論壇上指出。

  吳曉靈認為“我們現在的利率市場化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是,利率水準並不能夠真實地反映市場供求。我國的資金太多,但是資金又太貴,難以反映真實市場供求,我們應該讓所有的市場主體平等競爭。”

  對於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吳曉靈建議,要通過利率市場化的制度體系建設促進市場合理配置資源;要健全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促進銀行基準利率的形成;要發展銀行同業存單,通過同業存單公佈的利率和買賣的利率,來形成在市場自律基礎上所形成的利率;要完善國債期限結構,發展國債期貨市場,完善無風險收益率形成機制;要深化國有企業和商業銀行的改革,強化市場主體行為約束。

  “中國金融改革的首要任務就是對內的改革、對內的開放,尤其是包括利率市場化在內的制度建設,特別是對民營資本開放金融準入,很多細節都體現在如何對內改革開放,讓中國 的 金 融 從 間 接 金 融 走 向 直 接 金融。”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與金融學教授許斌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