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信用重塑:“熔斷”互保鏈風險成破題之道
- 發佈時間:2014-09-14 16:14:42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杭州9月14日電(記者黃深鋼? 黃筱)浙江省諸暨某針織有限公司企業主邱先生,因為聯保企業“逃廢債”,企業擔保的2000萬元貸款總額成了他一人的債務,使得他的公司從昔日的浙江省中小企業100強變成如今只有一個車間、兩三個工人在生産的小作坊。“聯保小組4個人跑了3個,明明資可抵債的合夥人,現在都聯繫不上了。”説起失信的合夥人,邱先生連連擺頭。
建立在誠信基礎之上,以“利益共用、風險共擔”為理念的互保聯保制度,曾是浙商融資的一條便捷路徑。然而近年來,浙江省局部地區出現企業資金鏈、互保鏈風險,浙商信用面臨危機,不僅出險企業的信譽受損,擔保企業的經濟利益也受到損害。
記者從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了解到,2012年以來,因承擔擔保代償責任而出現的企業在所有出險企業中佔比最高,而且呈現遞增趨勢,“2014年上半年,由於互保、聯保而出險的浙江企業達到252家,佔比上升至33.1%。”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相關負責人表示。
“浙江缺什麼都可以花錢引進,唯有信用花多少錢都買不到。”今年以來,浙江省委、省政府主要負責人在多個場合提出,必須花大力氣重建浙商信用體系,堅決打擊逃廢債行為,並構建互保鏈風險“熔斷”機制。
記者在浙江多地走訪發現,目前各地採取政府轉貸、增加授信、暫緩追償等多種辦法,將深陷互保鏈的企業層層剝離、分類處理,遏制風險進一步擴大。
溫州市成立的轉貸資金規模多達5億元,截至目前,全市累計使用各類轉貸資金達800億元,幫扶困難企業4000多家。溫州銀監分局探索各債權銀行“同進共退”法,讓各債權銀行結成“同進共退”聯盟,要求保證企業書面承諾接受進駐工作組、接受銀行資金監管、不逃廢債務、幫扶資金必須用於主營業務積極自救,銀行雖起訴但在債權有效期限內不予追償,視情況到期後延續。
“這個模式是轄內銀行業處置互保鏈危機問題的一項創新。”溫州銀監分局局長助理梁劍鋒表示,該方法讓銀行在債權不滅失的前提下延後實現債權,賦予保證企業一定時間的緩衝,拉長還款週期。目前通過該模式已解決或部分解決問題企業82家,化解問題貸款近29億元,具備可複製推廣的前景。
此外,各地政府在科學分類前提下,對不同出險企業還採取差額擔保、資産重組、破産重整等方式,力求切斷互保鏈的惡性延展。
湖州、紹興等地針對逃廢債行為進行了系統性整治。湖州市發起專項行動,排摸出506個相關案件,涉及標的金額近30億元,在案件處理上實行“領導督辦制”,加快案件辦理;紹興諸暨市採取“逃廢債黑名單制度”,通過報紙、電視等大眾媒體定期向社會公佈。
為從根本上解決互保鏈危機,浙江還致力持續完善信用體系建設。自今年8月開始,浙江省實施《企業信用聯合獎懲實施辦法》,對企業信用狀況進行分級管理。這套信用平臺涵蓋工商、稅務、質檢、金融等40個部門的資訊,覆蓋了省內230萬家企業法人。對於不誠信的企業,在財政補助資金、政府採購、土地招拍挂等方面將會限制甚至禁止進入;而對於一貫誠實守信的企業,則會在資質評定時優先辦理、政府採購中優先照顧、以及出口退稅等方面有政策的傾斜和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