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城市飲用水水源地,能不能養魚?

  • 發佈時間:2014-09-12 06:35:50  來源:四川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資陽市主要水源地老鷹水庫,咋個有人養魚呢?國家不是禁止嗎?”資陽大眾網論壇上,網友“鋼鐵的鋼”的發帖,引來大量跟帖。該市相關部門回應,水庫實行杜絕人工投食的“清水養魚”,可凈化水源並獲利。“清水養魚”就不會污染水質?在城市飲用水水源地,到底能不能養魚?9月10日至11日,記者隨“2014年四川環保世紀行”宣傳採訪組,到資陽市進行了實地調查。

  擔心:

  水庫養魚污染水源

  9月10日,資陽城區唯一集中式飲用水源地——老鷹水庫,碧綠色的水面下有魚兒游動。該水庫管理所所長付剛坦言,自2012年起,該所每年都投放約150萬尾白鰱、花鰱魚苗,收穫10余萬斤魚。

  記者隨後在安岳縣城飲用水源取水點朝陽水庫,發現同樣在養魚。“近幾年來,市內多數水庫都在養魚。”資陽市水産漁政局局長魏國勇説。

  這引發了網友擔心。“原來我們喝的水都有魚粑粑(魚糞)呀。”網友“☆了了”直言想著就噁心。網友“可可爸”更翻出《四川省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簡稱條例)——地表水飲用水水源二級以上保護區內,禁止從事網箱養殖、施肥養魚等污染飲用水水體的活動。

  回應:

  “清水養魚”無飼料殘余

  省水協水質管理專業委員會主任齊宇介紹,以飼料養魚,殘余飼料會加速水藻等生長,氮、磷含量上升,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威脅飲用水安全。“條例禁止的是人工投飼料養魚,但所有水庫都只投放魚苗,完全不喂食哈!”魏國勇介紹,魚苗僅以水體中水藻、浮游生物為食,即“清水養魚”,無飼料殘余問題。

  付剛介紹,魚吃掉水藻、浮游生物,從而改善飲用水源水質。老鷹水庫集雨區內有5.8萬畝耕地,“一下雨,地裏化肥就都流到水庫裏,弄得這兒的水富營養化。”目前老鷹水庫一級保護區內水質,僅符合國家《地表水環境品質標準》Ⅲ類標準。而根據條例,地表水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水質應符合II類標準。“清水養魚”模式獲利不菲。付剛介紹,魚苗成本約20萬元,收益約40萬元,生長過程中無需特別管護。收益“主要補貼管護經費”。

  “清水養魚”真的有益於水質改善嗎?記者就此向負責老鷹水庫水質檢測的內江水文水資源勘測局求證。該局水質科科長范曉蕾表示,和2012年相比,該水庫2013年水體中“總氮、總磷含量呈下降趨勢,水質有小幅改善。”

  提醒:

  推廣“清水養魚”模式需謹慎

  省農田水利局水庫管理處處長王斌認為,“清水養魚”模式有助於改善飲用水源水質,可在全省水庫推廣。

  而齊宇認為,推廣這一模式需謹慎,“執行中稍有不慎,就可能起污染水源的反作用。”

  養魚的品種、數量,需嚴格控制。齊宇認為,應針對水藻等污染源選擇有效品種,同時根據水質、水量控制魚群總數,“魚糞過多,水體將無法自然‘消化’。”

  “水庫養魚,要有懂行的人管理,防止魚群大面積死亡,污染水體。”齊宇説。2012年,朝陽水庫魚群曾大量“翻白”(缺氧死亡)。水庫管理所副所長唐亮坦言,“氣溫下降,導致水體缺氧,自己又弄不懂。還是跑到城裏請專家來,才曉得魚是怎麼死的。”

  更重要的是,需堅持“不投食”。省水協副秘書長計定安介紹,自然狀態下,魚群生長速度遠遠不如人工餵養,經濟效益低,“要防止投食污染水源,除了靠水庫自覺,更需要相關部門監管。”

  □本報記者 熊筱偉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