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區社區治理創新跟著民“聲”走
- 發佈時間:2014-09-12 05:32:59 來源:杭州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記者 趙芳洲 通訊員 王文平
百計為民,何分大事小事;取信於民,唯靠全心全意。
社區是社會的基本構成單元,是一個個“小社會”乃至整個社會的縮影。社區治理,雖然相比社會治理要“小”得多,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同樣考驗著治理水準和能力。
西湖區委、區政府圍繞社區治理創新進行了探索,傾聽居民的呼聲,推出了以“一網支撐全能服務、三室帶動自治服務、五級分類走動服務”為主要內容的社區“135”服務模式,在增強社區自治功能、提升社區服務能力、完善社區治理體制等方面有所發展。
A
優化社區運作模式,提升社區服務能力
9月10日早上9點,寶石社區社工嚴佳琦上班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上民情記錄本走出社區——他分別走訪了家住桃園新村的趙翠英等3戶居民。在回社區的路上,又去找寶石二路8號的李大伯聊了聊,並在民情記錄本中記錄了走訪這幾戶居民所了解到的新情況。
和嚴佳琦一樣,現在西湖區很多社工上班後的第一件事不再是打開電腦處理上級部門的行政性事務,而是走出辦公室去走訪居民。這是西湖區推行社區綜合事務崗後給社區工作帶來的變化。
原來,社工從上班開始就忙於處理各級政府部門佈置的行政任務,居民認為社工像個機關幹部、作風機關化,社工卻覺得居民不了解自己的工作。針對這個“居民有意見、社工有委屈”的實際,西湖區推出了社區綜合事務崗建設,社區根據日常受理事務的實際情況,設置1-3個“綜合事務崗”,集中接待居民群眾的諮詢和辦理各類公共服務事項。同時,實行“五級分類走訪服務”工作機制,綜合崗之外的其他社工分別負責條線業務處理和片組戶民情聯繫,從“坐等服務”變為“主動服務”,解決好聯繫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問題。
社區資訊化建設是改進社區治理方式、提升社區服務能力的重要途徑,西湖區在已有“三全十服務”社會服務管理網的基礎上,開發了社區“一口式”事務受理系統,搭建社區公共服務綜合資訊平臺,社區工作人員可以依據系統即時辦理各類事務。
同時,西湖區配套制訂了“全能”社區工作者培養實施方案,全面提高社工的綜合業務和社會工作技能。西湖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種新服務模式改變了居民辦事方式和社區服務態度,體現了一切從方便居民、滿足居民需求為出發的社區治理理念。
B
發揮多元主體作用,完善社區服務體系
8月8日,文錦社區32號2號樓有一對鄰居因為下水管道漏水引起矛盾,來自於社區“鄰里之家”的6位居民聯合社區在職黨員律師,組織召開了協調會,提出的解決方案得到了雙方的認可,成功調解了兩家的糾紛。
8月30日至9月5日,翠苑四區社區小紅帽工作室號召居民將家中多餘吃不了的月餅捐獻到社區,由工作室人員統一在中秋節前郵遞給河南、甘肅等地的塵肺病患者家庭,得到了居民的積極響應。
……
這些原本都是由社區來牽頭的工作,現在都由社區社會組織和居民自己來完成,像這樣的事例在西湖區各個社區不勝枚舉。社區“鄰里之家”作為協調社區服務資源,發動居民參與社區服務的“中心樞紐”,它既是社區社會組織的孵化培育平臺,也是居民志願者的娘家。今年以來,由社區“鄰里之家”總牽頭,各個社區社會組織和居民志願者參與,開展了便民服務、社區鄰居節、關愛小候鳥等各類公益服務活動438場次,牽頭協調解決社區事務83件。
在此基礎上,西湖區通過“借力”、“合作”等方式,引進培育社會組織、建立社區社會工作室,形成了社區、社會組織、社工之間資源共用、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完善了社區服務體系。
C
增強社區民主活力,構建共治共用格局
9月10日下午,北山街道友誼社區民情觀察室召開了一次民生圓桌會,由社區居委會、政府職能部門、居民代表、企業退休人員代表、人大代表、轄區企業以及雨露社會工作室等數十人,圍坐一起,根據社區近千名企退人員需求調查結果,共同協商社區企退人員每年130元文娛健身活動費用的使用辦法,並初步形成一個各方都認可的方案:由轄區企業提供免費場地,開展喝茶、吃飯及休閒娛樂活動。
增強社區民主活力是社區治理創新的重要任務,西湖區以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為創新點,切實激發社區發展的活力。西湖區各社區都建立了類似北山街道友誼社區“民情觀察室”的各類社區社會組織1100多個,成為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重要載體。
西湖區各社區還普遍建立民情懇談會、民事調解會、民意聽證會、民主評議會等“四會”制度和民情夜談、民情訪談、民情約談形式的“民情三談”,暢通民意表達渠道。通過社區居民代表大會、社區議事協商會議、社區論壇、社區微網志、社區説事等形式,不斷暢通居民參與自治的渠道,對居民群眾的情況做到“知底、知情、知心”,使居民群眾真正了解民主自治、參與民主自治、感受民主自治。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