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18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綠色發展的朔州路徑

  • 發佈時間:2014-09-03 07:31:44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申保珍李麗穎吳晉斌 馬玉

  曾經,這裡煤灰翻滾,沙塵遍地,砂石裸露。

  如今,這裡藍天碧水,綠草如氈,青山疊翠。

  這裡,是地處雁門關外、毛烏素沙漠前沿的山西朔州。

  朔州因煤炭而興。作為全國第三大煤炭城市,這裡煤炭儲量480億噸,年産2.2億噸;煤電裝機容量已達750萬千瓦,預計年底達到千萬級。

  朔州因畜牧産業而興。全市糧食産量年均達20億斤,220萬畝的玉米基數,以及400萬隻羊和18萬頭奶牛的體量正驅動朔州成為京津冀協同區肉蛋奶糧的基地。

  朔州因生態建設而興。朔州去年達到國家2級標準天氣345天。優越的陽光和空氣,使朔州成為京津城市群較近的夏涼地。

  煤炭、畜牧業和生態建設協調發展,朔州是怎樣做到的?“我們有煤有秸稈飼料,不能放棄這個優勢去發展別的産業,也不能讓朔州沒有了好山好水好空氣,關鍵是處理好二者關係。”朔州市市長李海淵説,“工業上的路徑是煤炭的清潔化利用和關於固廢的資源化使用,農業上的路徑是生態迴圈的三個‘吃幹榨盡’,生態涵養上實施的是嚴格的佔補平衡。”

  如何平衡煤炭産業發展和生態建設——

  變廢為寶:用科技創新點“灰”成金

  走進朔州潤臻新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産品展室,一件件漂亮別致的傢具、套裝門、地板,琳瑯滿目的陶瓷食具映入眼簾,很難想像這些和普通的木質完全一樣的生活日用品是用粉煤灰製成的。

  “這種裝飾材料叫‘碳金’,是利用高科技從粉煤灰裏提取出來的。”公司負責人胡勇説,“它防火防水、耐磨耐壓,甲醛排放量低於國家標準,市場供不應求,已遠銷歐美地區。”眼見為實,展臺旁一個用碳金材質地板建造的養魚池裏面,清水漣漣,魚群嬉戲。

  因為煤炭産業,朔州每年會産生300萬噸的工業廢物——粉煤灰,這可是環境的一大污染源。

  “粉煤灰雖然是廢料,但運用新技術不僅可以變廢為寶,化害為利製成陶瓷,也可以提取它的氧化鋁、氫氧化鋁、硫酸鋁等,滿足鋁的原料需求,還可以利用提取的渣製成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鋁、氧化鈣等高鈣物質,再加上一種特殊的材料,加工而成為新建築裝飾材料。”公司研發人員李國勝介紹説,“既實現了固廢的二次使用,減少排放,又使得産品成本降低了30%。”

  科技創新,變廢為寶。“我們公司每年可以消化掉200萬噸粉煤灰,在減少環境污染的同時,去年還實現了2.5億元的經濟效益。”胡勇説。

  2010年,朔州投資4000萬元建立了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園區,並與北京大學工學院成立研發中心。目前,園區已開發出粉煤灰轉化産品20多種70多個,從陶瓷、傢具到硅等新型材料,園區圍繞固廢綜合利用形成了一個迴圈經濟産業鏈。

  作為煤炭城市,能源優勢催生了朔州濃厚的資源依賴情結,左右著工業在經濟結構中的比重,同時産生的粉煤灰、煤矸石等工業固廢污染物帶給生態環境巨大的壓力。平衡工業發展和生態建設是朔州需要破解的一道難題。

  破解難題,依靠科技。圍繞因煤而生的污染物,朔州延伸資源産業鏈,加緊固廢資源的清潔、高效利用。而對上游的煤炭清潔開發,朔州更是作為生態環保的第一要義。

  從2006年開始,朔州陸續出臺煤炭清潔開發的政策。先後對全市的煤企進行整合,實現煤炭生産的機械化和洗選標準化。

  2007年,提出了“四個70%”目標,即70%以上的煤礦與大企業大集團特別是和用煤大企業大集團合作,70%以上的煤礦機械化開採,煤炭回採率達到70%以上,煤炭洗選率達到70%以上。以技術創新帶動産業升級改造,實現資源的機械化、集約化和低碳化開發。

  倚重煤不忽略生態,發揮優勢不規避問題。朔州上演的綠色發展好戲得到了各界認可,2010年,朔州市榮獲“低碳中國貢獻城市”稱號。

  如何處理保護環境與發展畜牧業關係——

  農牧融合:用“迴圈”演繹“吃幹榨盡”

  朔州不僅是煤城,也是農業和畜牧業融合發展的地區,畜牧業一直佔據著農業結構的半壁江山。

  據統計,朔州目前擁有18.1萬頭奶牛、382萬隻肉羊、50多萬頭豬。每人平均畜産品佔有量多年位居全省第一。由此而來的是農民每人平均牧業收入1150元,居全省第一。

  豬牛羊,富了農民的錢袋子,但這樣可觀的養殖體量所需的飼料和所産生的糞便處理無疑帶給當地生態環境以強大壓力。如何處理保護環境與發展畜牧業關係?朔州走出了農牧融合、迴圈利用、吃幹榨盡這步棋。

  朔州有著400多萬畝的糧食作物耕地,玉米種植面積220多萬畝,佔了糧食作物面積的一半。尤其是近年來推行的糧食高産創建和玉米豐産方建設在保證糧食供應之餘,為畜牧提供了穩定的飼料。

  為充分消化玉米、秸稈,朔州在明確玉米、雜糧基地縣、專業村建設任務的同時,通過規模化種養、標準化生産、産業化經營,調整種植業結構,以農糧種植推進畜牧業發展,以標準化園區規範養殖水準。

  朔州懷仁是肉羊大縣,如今家家戶戶都養起了羊,僅此一個縣的肉羊養殖量就達到220萬隻,佔了山西的1/10。山陰縣以奶牛聞名,全市18萬頭牛裏,山陰佔2/3……

  而這樣的養殖大縣已不是鮮聞。在山陰縣古城乳業的基地裏,10多萬頭奶牛、三大加工基地不僅解決了全縣的玉米産量,也覆蓋了全縣的奶牛農戶。農戶的玉米和奶牛不出縣,實現了就地銷磬。如今,朔州市畜牧産業收入已佔農民家庭經營收入的50%以上,從事這一産業的農戶佔全村總農戶數50%以上的村達到了550個,有317個村被命名為省級專業村。以農載牧下,朔州依靠自身的農業基數為畜牧奠定基礎,秸稈的飼料化也使自身的處理問題得以解決。

  “相比于其他地區,畜牧養殖的生態化是朔州的一個重要內容,標準化園區養殖和糞便的統一處理是亮點。”副市長侯新生介紹説。

  朔州每年投入2億元資金扶持畜牧業的規模標準化養殖和精深加工。截至2013年底,已建成538個標準化養殖園區,70%的母牛和65%的肉羊實現了規模健康養殖,發展畜牧業的主體也由家庭散戶轉變為公司制、合作制。

  配合標準化養殖,朔州大力推行畜牧迴圈經濟,解決糞污排放問題。將牲畜糞便做成肥料還田,或是做成花肥、製成生化水。2011年,朔州還制訂了減排模式,啟動了養殖污染減排治理,實施雨污分離、幹清糞和糞污還田三項工程,推廣形成畜—飼—沼—蔬迴圈生態養殖方式。

  以農載牧、畜牧迴圈讓農牧融合下的生態效應得以放大,極大地減少了畜牧業對生態的污染。目前,已建成生態畜牧環保園區71個,約15萬頭豬、2.5萬頭牛的糞污得到治理。建成糞尿沼氣站17個,規模達8700立方米,建成的有機肥料廠年消化糞污150萬噸,年生産有機肥26萬噸。

  朔州畜牧業的規模化發展,不僅帶動了農畜廢料的加工,1立方米羊糞能賣58元,也推動了肉類、奶類的精深加工,1斤羊肉賣出120元的天價。打造農畜産品的全加工、全銷售,也成為朔州迴圈農業産業體系的重要內容。

  在産業政策與資金的撬動與扶持下,目前,朔州的農産品加工企業202家,畜産品和飼料加工龍頭企業40多家,擁有年加工百萬噸鮮奶、600萬隻肉羊、60萬頭生豬和40萬噸飼料的生産能力。僅2014年上半年的銷售收入達78.9億多元,同期增長27.5%,農民收入同期增長12.8%。

  “‘三個全部’被朔州形象地稱之為三個‘吃幹榨盡’。正是這一思路,朔州的農業、畜牧業、加工業融合、銜接締造出迴圈農業産業體系。農業現代化水準提升的同時,朔州的大生態農業也逐步形成。”朔州市委副書記鄭紅説。

  如何實現生態涵養與富民、增收結合——

  佔補平衡:用政策撬動企業“反哺”

  立市伊始,朔州就將生態建設作為發展戰略。堅持植樹造林、連片治理,政府主導、整合資金,打破區域和行業界限,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制定了“綠化兩條帶、治理兩大區”的總體規劃。發動涵蓋6個區縣的聯動造林綠化行動,並以每年33萬畝的速度推進造林綠化。截至目前,朔州營造林面積達50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0.8%。

  朔州是煤城,更是人的城。能源利用的同時伴生出許多工業企業,借力這些企業反哺生態是朔州維持生態平衡而採取的一個措施。

  按照“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朔州提出了“朔州企業家投資朔州”的口號,運用補助、參股、貼息、擔保等扶持舉措落實以煤補林資金,大力推廣“一礦一企治理一山一溝”、“挖一噸煤栽一棵樹、開一個礦連一個村”的做法,鼓勵企業參與造林綠化、生態治理。

  如今,廠礦企業等社會資金佔了朔州每年生態建設資金的1/3,許多企業家也都投身於生態修復和新農村建設中。

  今年年初,朔州又下發《積極探索加快經濟林發展的通知》,將“在生態林中插种經濟林”作為林業的重點問題。朔城區、山陰縣、懷仁縣、應縣應勢鋪開了萬畝以上的生態經濟園林精品工程。

  一系列措施的撬動,農民在佔補平衡機制中也享受到生態涵養的紅利。

  30年前,右玉老墻匡村村民王佔峰承包了一條光禿禿的沙溝栽起了樹,如今山溝遍佈果樹,綠化面積從150畝增加到3000畝。他的收入也漸漸翻了番,61歲的老人最近還想再種200畝的經濟林。作為全國人大代表,余曉蘭是朔州遠近的名人,20年前跟隨丈夫來到這裡,承包了南崔家窯流域,20年的努力,累計投資300多萬元,據估算,如今她的資産已達到500多萬元。

  這些表明,在三北防護林建設中,朔州的生態涵養始終與富民、增收緊緊結合。此外,朔州政府每年補貼造林綠化3億元,人工造林每畝補助300元。

  佔補平衡下的政府、企業、個人多元生態機制漸次清晰。

  昔日的荒山已著上綠裝變身為青山,美不勝收!如今的青山正化成炙手的金山,美不勝言。不久前,聯合國生態安全組織進駐朔州,將朔州列為國際安全城、生態旅遊城的目標城市加以考核。下一步,朔州將規劃鄉村旅遊,打造鄉村成為情景式、體驗式的生態旅遊村。

  看著綠色掩映下的朔州,右玉縣右衛鎮75歲的俎萬和告訴記者,他經歷了黃沙遍地和綠滿縣域的兩重天,“懂事時就是糠草半年糧,啥都不能幹,只能在黃沙裏植樹。60年,樹慢慢多起來,黃沙漸漸少起來,莊稼收成也慢慢好起來。”

  市委書記王安龐説:“朔州生態建設的實踐證明,只要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正確處理好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就能實現二者雙贏發展、和諧共榮。綠色化不僅不會成為經濟增長的負擔,反而可以成為促進産業轉型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引擎。”

  協調生態與生産力實現強富美已成為朔州的一條路、一張牌。“煤都”朔州已是有煤又美的塞上城市。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