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為了那一泓清水

  • 發佈時間:2014-08-30 03:31:46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高文

  “飼養一頭豬,所排糞便等對於水源和環境的污染,等於6個成年人日常生活造成的環境負擔,而過去,僅巨嶼鎮養殖生豬就達萬餘頭。”浙江省溫州市政府副秘書長、市水利局黨組書記王振勇介紹説。走訪巨嶼鎮、黃坦鎮過程中,記者發現,昔日規模化養豬場紛紛變身,為保護水源地生態環境和屬地百姓飲水安全産生了重要的作用。

  如何治理水源污染?如何建立保護水源地的長效機制?曾經因水污染而威脅飲水安全的浙江省溫州市,通過大力實施水源地保護,走出了一條人水和諧之路。

  從“切一刀”到“一刀切”

  就在兩年前,這個年供水量7.3億立方米的“大水缸”因為污染,水質從蓄水之初的一類下降到二至三類,枯水期還檢測到四類,局部支流連續3年發生藍藻異常增殖。

  為確保水源安全,溫州市大力開展珊溪水源保護綜合整治,規劃5年投入16.3億元。據調查,庫區最大的污染來自畜禽養殖,其污染佔比62%,為此,溫州拆除養豬場2286戶。

  “以前我們也治理,每年‘切一刀’,結果是越‘切’豬越多,養豬場在禁養區拆了又搬入了限養區,越治污染越嚴重。現在實施‘一刀切’,大幅提高補償標準,鼓勵轉産轉業。”王振勇説。

  同時,溫州將一二級水源保護區人口搬遷至集雨區以外,新建和改擴建7處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建設300多套農村污水生態化治理工程,推行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處置,在水庫主要支流、河口實施濕地保護和生態恢復工程等。

  水源保護綜合整治兩年多來,直接減少入庫污染物60%以上,主要入庫支流水質惡化趨勢得到遏制,污染最嚴重的黃坦坑溪水質從劣五類,提升為二至三類,藍藻異常增殖現象基本消失。

  轉産轉業以水養水

  在文成縣巨嶼鎮來料加工一條街上,庫區移民邢美香正腳踩縫紉機縫製鞋底。她告訴記者,現在每月可收入2000多元,相比以前靠養豬為生,收入更穩定,環境也更好了。

  文成縣縣長王彩蓮介紹説,2011年,巨嶼鎮啟動轉産轉業,為養殖戶提供免費勞動技能培訓、政策扶持、資金支援,幫助養殖戶轉變觀念。目前,全鎮從事來料加工的原養殖戶已超過2300人,主要加工鞋幫、服飾、環保袋等,收入比從事養殖業有所增加且更穩定。

  溫州連續5年,每年投入2000萬元轉産轉業專項扶持資金,維護水源保護成效。採取疏堵結合措施,大力扶持庫區生態縣建設。每年籌集1.45億元,將庫區群眾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納入生態補償專項資金使用範圍。

  黃坦鎮富岙仙人居生態農莊,裝潢不次於大都市星級酒店,很難想像,1年半前,這裡是母豬集中養殖基地。“那時候離這兒2里開外,就能聞到養豬的騷臭氣味。”王彩蓮介紹説,全村30多戶,每戶養母豬50頭到200頭不等。2013年3月,村支書趙漢達帶頭拆除規模化養豬棚戶,12月底,嶄新的生態農莊建成,2014年春節後正式營業,目前經營逐步走上正軌。

  在採訪中,一些基層幹部建議,加快出臺水源保護區尤其是一級水源保護區的人口生態搬遷條例及政策措施,出臺政策鼓勵水源地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限制或禁止水源地佔補平衡“開荒造地”,明確水源地採砂的禁採範圍,以及把保障水源地水質目標納入地方政府的政績考核等。

  水治理系統成綠化景觀

  睡蓮、“噴泉”、小池塘,還有蜻蜓在飛舞……遠遠看去,文成東污水處理廠的出水口就像公園景觀池。“污水處理見成效的第一個標誌是蜻蜓來了,第二步是螢火蟲來了。”王振勇激動地説。

  作為庫區,生活污水治理是難點,但該地引用垂直流人工濕地方式,將污水處理成地表水環境品質標準三類。

  記者在工藝流程展板上看到,從文成縣城城區收集的污水經過生態氧化池、泵池、高效垂直流人工濕地等多個環節,最終進入出水口景觀池,通過一個阻隔板流入泗溪支流。工作人員將進入垂直流人工濕地前後的水,打撈上來裝在兩個量杯裏,用A4白紙作為背景。通過比較,“濕地進水”較黃,而“出水水樣”透明如自來水,聞著也沒味道。很難想像,這是由生活污水處理而來的。

  文成東污水處理廠是溫州市首個採用垂直流人工濕地處理工藝的污水處理廠,尾水深度處理項目總投資581.7萬元。今年7月30日,該項目已交工驗收,建成後日處理污水達到2000噸。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