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代人理財是積德的事

  • 發佈時間:2014-08-29 05:38:5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暑去秋來的8月是涼熱分割線,也同樣分隔著悲喜兩種極端情緒。紐銀梅隆基金管理公司連虧4年,大股東正琢磨沽清股權“走人”,而4年前幾乎有著同樣境遇的民生加銀基金管理公司卻迎來了躋身公募規模榜32強的喜訊。

  從2011年底僅有公募規模23億元、排名幾近墊底、瀕臨破産邊緣,到今年6月底,公募資管規模增長10余倍,專戶規模近400億元,基金子公司規模3000多億元,今年上半年實現利潤近2000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735%……,民生加銀在“低空”盤旋許久之後,一飛沖天,畫出亮麗的弧線。如此優異的成長路徑,勾勒出一位領路人——民生加銀基金管理公司總經理俞岱曦。這個自1998年基金業肇始就入行的北大才子,先後經歷了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基金經理、投資總監、主管投研副總經理、總經理的歷練。17年在基金圈打拼,隨著角色的不斷轉換,挑戰與機遇隨之而來,但俞岱曦自始至終堅信2條原則:一是以開放的心態敬畏市場;二是遵循順勢而為、約束條件下求最優解的方法論。

  順水行舟的智者

  只要風夠大,站在風口的豬都能飛起來,這句話用來形容“勢”再恰當不過。那些善於起勢、借勢、用勢的智者,往往能使一家生存堪憂的公司取得“彎道超車”的效果。

  2011年底,剛剛履新的俞岱曦引來不少議論。縱觀他的履歷,在中銀基金做副總4年,並有3年獲得金牛基金公司榮譽,所管理團隊不超過3人離職,一路晉陞為主管投資的副總,可謂投資業績優異。有的同行對此很不理解:“你去當個小公司總經理挺累的,有啥意思?”俞岱曦的想法卻是:“想嘗試一下不同的挑戰、承擔不同的社會責任。”

  當時擺在他面前的困難一個接一個。上任以來,衝規模、拼業績、搞創新,哪一項單拿出來都不好幹。接手民生加銀之時,這艘“小船”已千瘡百孔,規模下降、人員不整,留在船上的人都準備與這艘船共存亡。以俞岱曦為核心的新班子到任後,大家信心倍增,公司迅速吸收新鮮力量,開始克服萬難,發誓做出一番成績。

  規模上不去,怎麼辦?秉承民生銀行的創新基因,俞岱曦首先在激勵機制上做起文章,例如,給相應的專戶人員比例明確的專戶業務拓展費,並從管理層角度保證落實,當場兌付相應的團隊投資提成和業績績效。行業對手早已佈局貨幣基金機制創新,又該如何應對?員工們有幹勁,公司的後發先至優勢開始顯現。從2012年底開始研發貨幣基金T+0創新,到最終成功發行新基金,民生加銀僅用了3個月時間,成為真正上線T+0的第二家基金公司,遠比那些陷入“長考”的基金公司快。

  從2011年底到2013年上半年,民生加銀發展迅猛。2011年底,公募資管規模達50億元,2012年迅速超過200億元。究其原因是採取了正確的公司戰略——借助行業大環境的“勢”、集團公司的“勢”,以及公司內部的“勢”,迅速進入“爬坡階段”。

  這個俞岱曦眼中無比重要的“勢”到底是什麼?結合當今基金圈乃至金融界發展趨勢,俞岱曦認為,這是金融壓抑到金融市場化的發展過程,可以分解為3個層面,即利率市場化、資産證券化和人民幣國際化。

  公募基金引領利率市場化推行貨幣基金,其本質就是銀行的脫媒過程,或者稱儲蓄理財産品化、儲蓄貨幣基金化的過程。順應這一趨勢,推行貨幣基金,正是民生加銀“彎道超車”的抓手之一。

  而基金公司的專戶産品及基金子公司所做的業務,可以解讀為資産證券化的過程。銀行係基金公司的專戶産品和子公司幾乎都獲得快速發展,借助銀行特有的體系,基金公司得以迅速了解部分高凈值客戶的行為模式、資産狀況乃至現金流狀況,這是民生加銀“彎道超車”的抓手之二。

  至於人民幣國際化,民生加銀在這方面已放眼長遠,開始佈局,希望借助中外資股東的相關資源,在未來有所作為。

  俞岱曦看到,3年來公募基金圈發展日新月異,一方面中小基金公司“逆襲”增多,另一方面,隨著市場化推進,新陳代謝加快,唯有順勢而為的智者才能夠生存下來。

  腳踏實地的行者

  2013年開始,民生加銀步入“爬坡階段”。“這艘船不沉了,員工的想法開始多起來。這時就需要流程再造、機制重新梳理。不僅涉及公司治理層面,更多是業務流程。比如,前中後臺的業務怎麼梳理和規範才能提高效率、回避風險?”俞岱曦説。這一年公司規模穩定,卻是公司發展歷程中最難的階段。

  其實,發展公募基金本就是“戴著腳鐐舞蹈”,如何在重重約束下謀求發展與創新?如何在行業榮譽感下降、行業人才流失嚴重的情況下保持增長?如何在資本市場的迷霧中,帶領公司找到未來發展的最佳路徑?在公募基金日益趨向平庸化、大眾化,專戶、子公司發展走向多元化,公募基金的結構化創新被提上日程之際,這所有一切的答案都得靠各家領路人去探索和求解。

  俞岱曦始終是那兩句簡單明瞭的話:以開放的心態敬畏市場;以順勢而為及在約束條件下求最優解的方法論為指導。舉例説,債基杠桿上限今後將提升至140%,但基金公司依然能通過發行分級債基等形式滿足市場需求,這就是約束條件下尋求的最優解,也是順勢而為的靈魂。

  再比如,“大家都看得到的趨勢一般來説沒有明顯錯誤,但很多基金經理犯錯就是因為急於證明自己。幾千雙、幾萬雙眼睛每秒鐘都盯著這個市場,你想避開眾目,挖掘到黑馬,簡直難上加難。所以,不能太軸,別輕易挑戰自己的智商,開放的心態很重要,要敬畏市場”。俞岱曦説。

  “2007年,我讀到對人生影響較大的一本書——李敖的《北京法源寺》。其中,關於人生3個境界的表述讓我很受啟發:一是你自己把事情做好。二是你帶領團隊把事情做好。三是為社會作貢獻。”

  “我現在所做的事就是代人理財,我一直想的就是要做些積德的事,力爭做得比基民自己好一點,希望能比同行做得好一點。職業經理人不可能大富大貴,生活能更安心一點足矣。”俞岱曦微笑著説。

  人間雖眾生百相,但只能選擇腳踏實地做一種人,同時還得拒絕做其他種類的人,儘管其中不乏有趣的、吸引人的成分,要懂得專一和取捨。這是17年基金圈“大浪淘沙”之後,俞岱曦的人生哲學。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