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福建晉江:新型城鎮化的縣域樣本

  • 發佈時間:2014-08-29 05:38:53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城鎮化與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兩大引擎。作為福建縣域經濟的“排頭兵”,近年來,晉江市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新型城鎮化之路:突出融入融合,推動外來人口市民化;突出同城同步,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突出品質品位,推動城市建設現代化;突出互動聯動,推動産業支撐高效化;突出根脈文脈,推動地域文化品牌化。

  晉江在産業和城市融合、市民和農民融合、歷史和文化融合等方面積累了經驗,對各地的城鎮化實踐具有借鑒意義。

  市民和農民融合——

  保障覆蓋待遇均等

  在面積近16平方米的大陽臺上,放著一張大茶桌,茶具一應俱全,窗外的八仙山公園綠意盎然。因城市改造更新,從許厝村搬進梅嶺街道許厝社區的楊集體談起生活的變遷,既興奮,又感慨,“我們的小區叫仙格小區,我這個房子有138平方米。這裡交通便捷,學校、醫療、文化、商業等生活配套設施都很方便,一切都是那麼舒適幸福!”

  楊老伯發出了許多“新晉江人”的心聲,也表明晉江市在推行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選對了突破口。

  晉江是我國東南沿海製造業重鎮。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和産業轉型加速,勞動力短缺和人才支撐不足日漸成為困擾晉江發展的難題。“人的城鎮化”成為晉江推行新型城鎮化的必然選擇。

  在晉江,“人的城鎮化”被通俗地解釋為本地農民市民化和外來人口本地化。如何讓百萬外來人口真正紮根晉江,融入晉江?晉江市市長劉文儒提出,必須圍繞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落實外來務工人員同城同待遇。簡而言之就是“保障全覆蓋,待遇均等化”,讓他們進得來、留得住、融得入。

  進得來,需要雙管齊下。一是在全省率先實行居住證制度,賦予持證人28項市民待遇,目前已辦理110萬人;二是戶籍全面放開,不設門檻,無房也可以落戶,去年來已有9665人轉入。

  留得住,須靠住房保障。晉江市建立了廉租房、公租房、經濟適用房、企業員工宿舍、安置房和人才房等多元化住房保障體系。特別是安置房,地點好、品質好、價格適宜,市裏出臺優惠政策,政府、銀行、企業、個人“四級聯動”,創造條件讓外來工購買安置房。

  融得入,得從文化入手。著力營造政府、企業、社會關愛外來務工人員的良好氛圍,讓他們融入企業、學校和社區,有歸屬感。

  而對於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問題,則是通過同城同步、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方式,推動城鄉待遇均等化和城郊村、城中村就地市民化。數據顯示,晉江城鄉低保的受益對象超過2萬人,新農合參合率達99.9%,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累計參保62.2萬人,有12萬名60周歲以上居民開始按月領取養老金。同時,晉江建立“凡徵必保,即徵即保”的被徵地人員養老保險制度,維護被徵地人員合法權益。

  為營造城市吸引力,晉江致力於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向常住人口全覆蓋。在教育方面,晉江將全市公辦學校向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零門檻開放,賦予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與晉江本地學生一樣的入學升學權益。如今,在晉江就讀的外來人員子女達20.33萬人,佔總數的58%。

  産業和城市融合——

  發揮集聚帶動作用

  長期以來,城市化發育不足、水準不高,尤其是中心城區的輻射能力偏弱,是晉江的一大軟肋。2010年,晉江開始大規模推進城市建設。以梅嶺組團為出發點,晉江拉開了“全市一城、一主兩輔”的城市建設佈局。近年來,相繼實施352個重點城建項目,推進41條道路功能完善、景觀提升和立面綜合整治。

  幾年下來,“圍困”中心城區的棚戶區不見了,低矮破舊的危房不見了,垃圾污水不見了。教育、衛生、文體、市政配套、社會福利等5個系列的資源得到整合,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力顯著增強。

  “近年來,晉江投入1000多億元,實施了9大組團建設和5大片區改造,拉開了城市骨架,釋放出城市綜合能力。”劉文儒市長説,“目前,晉江中心城區已建成77平方公里,2013年全市城鎮化水準達64%。在城市更新改造過程中,晉江統一規劃全市649平方公里陸域面積,確立了‘全市一城,一主兩輔’的空間架構。”

  在城市改造過程中,晉江市注重規劃先導,在“全市一城、一主兩輔”的發展格局下,把以人為本、環灣向灣、尊重自然、傳承歷史、綠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全過程。當地注重成片開發,近年來,全市共成片改造了16個組團、片區,每年提升城鎮化率2個百分點;注重功能完善,用於公園綠地、基礎設施公共配套和安置房建設的用地佔三分之二,商業開發用地僅佔三分之一;注重生態優先,4年來全市新建、擴建公園20個,新增水面3100畝、綠道28.9公里,污水日處理能力提升5萬噸,每年實施“四綠工程”造林1萬畝,每年市區綠化覆蓋率提升1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晉江堅定推進以産興城、産城互動、産城融合,突出互動聯動,解決産業升級高端化問題。

  結合城市改造,晉江把126家優質企業退城入園,229家低效污染企業淘汰出局,從而實現産業集約集聚,轉型升級。與此同時,通過增量優化,佈局了8大專業市場、3大文化創意園、1個金融聚集區和一大批高端商業綜合體,培育了新型業態,優化了經濟結構。

  晉江還積極優化産業佈局,拓展園區發展空間,啟動實施“一區九園”開發區拓展規劃,專業化特色園區和品牌工業園同步推進。2012年新拓5個專業園區,13個品牌工業園全面推進,帶動了一大批工業項目,形成了産城鄉相互融合,互為促進的局面。

  為發揮城市集聚帶動作用,晉江還培育壯大了一批高端商貿、工業設計、文化創意、現代金融、港口物流、樓宇經濟等新興業態。2013年,全市三産佔比提升0.4個百分點,新興業態蓬勃壯大,聚集了更多的人氣和商業氣息。

  歷史和文化融合——

  延續城市根脈文脈

  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如何保留、傳承城市的歷史文化、傳統文化,留住晉江人的記憶和精神家園,延續城市的靈魂文脈?

  晉江市選擇了在城市核心區——五店市傳統街區實施保護性開發。這塊佔地252畝的文化保護區,位於寸土寸金的黃金地段。“如果出讓給房地産商搞開發,最低可獲得10億元的土地出讓收入。我們不但沒有賣,相反還投入了2億多元進行保護性改造。”晉江市文體局局長黃良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

  五店市傳統街區的改造,通過保存傳統街巷肌理格局、特色建築等載體,傳承高甲戲、木偶戲、南音及其他民俗遺風等非物質文化遺産,並引入現代管理模式,集中展示閩南文化,留住鄉愁記憶。如今,這裡已是眾多晉江市民及旅遊者的踏訪之地。

  五店市傳統街區只是晉江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注重根脈文脈的一個點。在城市改造時,晉江市並沒有簡單地大拆大建,而是將不同區位、不同類型、不同條件的傳統民居由點及面、從線到面、凸顯規模、彰顯特色地可持續利用,並與城市更新改造有機結合,分為3類進行保護:對於歷史和文化保護較好的古村落,給予整村保護;對於有一定規模的古建築群,給予成片保護;對於體現民風民俗的單體建築,給予局部保護。

  晉江還注重延續城市的山水格局、特色風貌、人文習俗,注入歷史元素、閩南元素、華僑元素。當地委託清華大學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心開展晉江市傳統民居建築(群)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結合五店市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經驗,成片保護陳埭涵口、靈源靈水、龍湖檀林、龍湖衙口——南潯、金井塘東、金井福全——石圳——溜江、深滬科任、東石玉記、安海九房、永和旦厝等10大古建築群,以此實現城市發展與文化保護雙贏的局面,讓市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