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養老錢”被騙案件上升數千老人被騙

  • 發佈時間:2014-08-28 08:12: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趙麗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原標題:“養老錢”被騙案件上升 數千老人被騙

  □本報記者趙麗

  廣東省公安廳近期對外通報稱,廣東警方破獲多起集資詐騙、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等非法集資犯罪案,涉案金額達數億元人民幣,數千老人慘被騙走“棺材本”。

  無獨有偶。湖北省襄陽市前不久也發佈消息稱,襄陽市公安局高新分局刑警大隊破獲一起特大集資詐騙案,涉案金額達1000余萬元。警方介紹,犯罪嫌疑人針對退休老年人群“有存款、想投資、易受騙”的心理作案,在全國7省非法攬儲過億元資金,僅襄陽就有200多名老人被騙。

  近年來,針對老年人的各類詐騙案件不斷增多,詐騙數額也曾上升趨勢。老年人緣何成為騙子的重點作案目標?

  保健品之害

  家住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區的周阿姨,從2012年年底開始不斷往家裏買保健品,至今已花了6萬多元。

  周阿姨如此鍾愛保健品,要從一次“熱心人士”組織的活動説起。

  當時,很多“熱心人士”給老人們免費體檢、量血壓,還贈送日常用品,並對老人們承諾提供免費旅遊。一來二往,周阿姨便和這些“熱心人士”成了朋友。得知周阿姨患有心血管疾病,“熱心人士”便開始給周阿姨提供各種建議。

  “他們跟我説,是藥三分毒,吃點保健品可以慢慢緩解病情。”周阿姨回憶説,當時她有點猶豫,但“熱心人士”表示,可以先免費試一下,如果效果不好可以不買,於是她放下了戒備心。

  周阿姨試著吃了一段時間保健品,覺得有一點效果。“人家這麼熱情,不好意思拒絕,所以就買了點回家。”這一吃就是兩年,就這樣,周阿姨花掉了6萬多元養老錢。

  “老年人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有支配錢、財、物的自主性,這是騙子瞄準老年人作案的主要原因。”曾辦理過多起此類案件的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檢察院的檢察官向記者分析説,打著科技幌子推銷“三無”産品、以抽獎名義推銷産品、靠打親情牌高價推銷保健品等均是此類詐騙的慣用手段。

  中國消費者協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也向記者表示,雖然保健品詐騙是當前群眾反映最為強烈的問題之一,然而當前有關部門對保健品療效、定價缺乏具體標準,沒有確切證據,執法部門也不敢隨意執法。除非有現場錄音或錄影,否則這種虛假宣傳很難取證。

  編劇本設局

  84歲老人被騙執意匯款150萬元,5名警察苦勸兩小時;

  老人遇詐騙匯款被銀行阻止,老人哭稱遭銀行刁難;

  ……

  這樣的尷尬,近期在各地屢屢上演。一個電話、一條短信,一輩子的“保命錢”瞬間就被騙個精光。

  “相較于推銷保健品或‘三無’産品之類的詐騙行為,老人面對電話詐騙可能更容易上當。”西城檢察院的檢察官對記者説,在電信詐騙案件中,不法分子通常以換賬號匯款、發短信冒充兒女、聲稱銀聯卡遭遇盜卡等形式,欺騙老年人特別是空巢老人。近幾年,此類案件越來越多,涉案金額從幾千元到上萬元不等。

  “目前,電話詐騙的內容變化很快,比如中獎、冒充警察、冒充檢察官、冒充法官。有一個詐騙團夥,他們偽造了一份北京市公安局的文件,以返還被騙事主贓款為由頭,群發短信行騙。”據北京市公安局刑偵總隊反電信詐騙專家金大志介紹,在此類案件中,70%的受騙者是老人或女性,很多受騙者通過與行騙者的交談甚至還建立了一種信任。

  金大志坦言,這説明很多騙子的“劇本”都設計得非常“合理”,想要識破,除了加大打擊力度,還要把這些資訊更加全面地展現給公眾。

  傳銷式詐騙

  “利用有的老人愛佔便宜及迷信特點發生的詐騙案件也較為頻發。”曾辦理過此類案件的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檢察院的檢察官説,一間辦公室、一份偽造的紅頭文件、一個看似“無本萬利”的投資模式、一個口耳相傳的行銷策略──不法分子打著“全民健康飲水工程”的名目,通過向客戶推銷凈水器具獲利,詐騙北京、青島等地百餘人。

  “我是被一自稱‘和諧中國大型活動組織委員會’的單位騙走4萬元的。”年近八十的退休職工王女士回憶説,她通過買保健品認識了一名覃姓女子。覃某告訴她,“和諧中國大型活動組織委員會”係中央某部門下設機構,目前正在搞一個“全民健康飲水工程”,購買其凈水器可以返利。

  在“紅頭文件”和高額返利的忽悠下,王女士成為了詐騙者的“羔羊”。

  事實上,詐騙團夥的手法並不高明、騙局也很簡單,並且漏洞不少,但卻頻頻得手。辦案檢察官進一步分析説,中老年人,尤其是中老年婦女的資訊閉塞,虛構的工程不容易被識破。面對“無本萬利”的經營模式,老年人更容易相信,而且“口耳相傳”的行銷策略在老年人中才能更有效。詐騙者正是利用這種策略騙取了很多老年人的退休工資或者養老金。

  投資類騙局

  查閱相關案例不難發現,近年來,老年人正逐漸成為非法集資案件的主要受害者。

  在廣東警方近期破獲的非法集資案件中,廣州鑫達銀業商貿有限公司涉嫌集資詐騙案的犯罪嫌疑人以投資銀飾品連鎖店業務,聲稱每月可獲投資款18%至30%的高額利息,以此誘騙老年人投資。據統計,涉案金額約兩億元,涉及民眾約2000人。

  廣東省公安廳經濟犯罪刑偵局局長黃守應表示,非法集資案件主要涉及養生養老、醫藥保健品、房地産等行業,但近年已迅速波及電子商務、股權投資基金、P2P(網路借貸平臺)等新興領域。

  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發佈的“涉眾型經濟犯罪審判工作報告”白皮書顯示,超四成非法集資受害者為老年人。不少涉眾型經濟犯罪,尤其是非法集資類犯罪,近年來逐漸專門以老年人為作案對象。被告人針對老年人生活相對空虛、孤獨、缺乏關愛、辨識能力較弱等特點,大打溫情牌,通過對老年人噓寒問暖,騙取老年人的信任,進而騙取老年人的資金。

  在採訪中,公安、消協等部門的多位工作人員建議,遏制針對老年人的詐騙,需要多部門聯動加大打擊力度,同時還要改進宣傳教育方式。

  西城區檢察院檢察官建議,針對涉老年人詐騙案件流動作案特點,有關部門應建立涉老詐騙案件數據庫,這有利於全面了解不法分子作案手段,更有針對性地預防犯罪。

  編後

  詐騙案件如同一部部劇情相似的肥皂劇,儘管可以預知可能的情節、結果,但仍有不少人不經意間陷入其中。我們曾無數次發問,在頻繁的警示宣傳下,為何仍有不少人頻繁陷入騙局?其中或有個人因素,但也需看到,騙子的伎倆恰恰切中了當前的一些社會問題,如網路詐騙,就是鑽了網路管理不足的漏洞。打擊詐騙犯罪,嚴查案件是治標,解決各類社會問題方能治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