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人民日報:謹防金融資本同實體經濟脫節

  • 發佈時間:2014-08-28 08:45:17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高海紅  責任編輯:王斌

  近一個時期,全球主要政策利率總體仍處於超低水準,但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是,金融市場充足的流動性並沒有轉化為有效投資,金融資本與實體經濟再度脫節。在世界經濟復蘇緩慢態勢下,金融風險的再度累積引發了人們對金融危機捲土重來的擔憂。

  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超低的利率環境和低迷的市場波動性,令投資者的融資意願不斷攀升,風險偏好也隨之增加,大量資本涌向高收益、高風險的金融産品。通常,股價上漲表示投資者對公司盈利前景看好,願為企業融資提供資金。然反觀2013年來美國股市行情,對比側重週期因素的席勒市盈率與公司盈利能力看,現行股價已然高估。換言之,企業投資和盈利低迷,資産價格卻已呈現泡沫。

  廉價的融資成本原可通過激勵企業融資需求來擴大企業投資,但長達9年的低息環境卻導致企業熱衷於高杠桿性融資,這表現為低級別的公司債券市場得到空前發展。危機後3年裏,美國公司低級別債券發行量是危機前3年的兩倍,去年以來更呈現加速擴張勢頭。這類低級債券違約率極高,極易誘發信貸危機。

  如果考慮溢出效應,金融與實體經濟脫節造成的風險會在全球發酵。一方面,國際資本流動對發達國家貨幣政策異常敏感。美聯儲預期2015年開始步入加息通道,但市場卻相信加息可能提前。一旦美國開始信貸收縮,國際資本會從新興市場國家大規模撤離,這對資本項目開放、對外負債率較高及本幣有貶值壓力的國家來説,其金融穩定性將受到嚴峻挑戰。另一方面,新興市場國家經濟減速也會通過貿易信貸渠道使發達國家的銀行形成潛在壞賬。

  避免金融危機的根本手段是實體經濟的穩定增長。在技術革新和結構調整等尚未形成新的生産力時期,財政和貨幣政策的有效配合十分關鍵。不幸的是,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的公共債務在危機之後沒有得到顯著改善,財政政策刺激實體經濟的餘地仍然有限,對貨幣政策的依賴也將持續,這讓各國央行面臨兩難選擇:過早結束寬鬆不利於實體經濟,延續超低利率可能強化金融順週期性,使不斷累積的金融脆弱性最終演變為金融危機。

  當然,金融風險未必意味著金融危機。在現實中,風險轉化為危機取決於諸多因素,比如金融部門的健康狀況。過去幾年間,主要國家金融機構去杠桿化進展順利。除愛爾蘭、英國和日本負債仍嚴重高企外,美國金融機構的債務額已降至10年前水準,歐元區金融機構總體的收支表修復也初見成效。這意味著即便出現大規模資産拋售,金融機構有一定的抵抗力。

  近期的地緣衝突和政局動蕩增加了穩定和增長的變數,然美國經濟的穩步復蘇仍為世界經濟步入繁榮通道的重要引領力量,這也使美聯儲貨幣政策的調整時間和調整程度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的風向標。已經累積的金融風險是否會釀為新一輪危機,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美聯儲是否能成功引導市場預期,平穩結束本輪超長信貸擴張期。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